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图文】:
(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波动性下降模式除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外,中国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图3可以看出,整个改革开放期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波动中保持着基本的下降趋势。①工业碳强度定义为单位工业增加值伴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倒数即碳生产力,就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所产出的工业增加值。碳强度的总体下降意味着碳生产力的提高,说明了中国工业的二氧化碳减排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还是卓有成效的,中国的工业化事实上正处于低碳化进程之中。图3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1980~2008)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所致,因此二氧化碳减排与化石能源使用紧密相关。为应对能源短缺,中国政府早在1980年就确定了能源节约政策
煤炭的生产也达到了顶峰。小煤矿等能源密集型小企业的盲目发展,导致能源生产过剩,而且这些小煤矿大多采取破坏性开采,未采取环保措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反映在图4上,这段时期能源结构指数是惟一与碳强度指数降低反向变化的因子,该时期碳强度指数下降了1. 17% ~3. 85%,而能源结构指数却上升了0·69% ~1. 01%。随着中国政府大量关停并转小煤矿等能源密集型小企业并对能源生产由鼓励转为限制,如图5所示, 1995年之后到本世纪初煤炭消费占比出现了整个改革时期惟·134 ·期4年第2011 *世界经济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3 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瑾璐;潘志恒;;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浩;论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认识误区[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3 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6期
4 赵海蕾;外商企业对中国本地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J];财贸研究;2002年04期
5 章立军;;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6年05期
6 毛霞;;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产出增长来源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8 黄静;;技术特征不同行业中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考察——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9 宁光杰,张宝忠;经济全球化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10 赵自芳;史晋川;;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产业效率损失——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 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许海平;傅国华;;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荣飞;大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理论及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陈铭恩;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4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5 司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评价与构建研究:理论与实证[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苏方林;中国R&D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计志英;中国转型期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5年
9 李建春;FDI和出口贸易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木杉;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张敏;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聚集效应实证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3 董作同;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邱冬阳;上市公司科技、R&D投入与业绩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蒋迪娜;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吕青;国家科技计划对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7 姜林;基于博弈理论下的企业R&D激励——理论、方法及实践[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树坤;中国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陈斌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应智明;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3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4 刘纪远,于贵瑞,王绍强,岳天祥,高志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5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6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7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8 刘小玄;竞争市场上的国有企业行为——关于微利企业的案例研究报告[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9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10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玲萍;吕涛;;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2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3 田云;李波;张俊飚;;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阶段特征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5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6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8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高彩玲;高歌;田采霞;;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J];中国矿业;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伊文婧;;中国与发达国家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春华;路正南;;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何海;曹寅雪;李爱军;;基于LMDI方法的湖北省工业CO_2排放分解分析:1999-2007[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向其凤;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3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王文超;中国省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艳如;工业污染影响因素分解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2 侯进生;基于碳排放效应因素分解的低碳城市化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3 栾绍朔;山东省碳排放预测及其减排路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赵伟;中国工业污染变化因素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5 谭亚昆;基于DEA的CO_2排放因素分解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7 何海;湖北省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综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程磊磊;无锡市的环境污染变迁与经济发展[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9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郑松华;甘肃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55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5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