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伦理经济思想溯源及视角演化

发布时间:2017-03-23 03:14

  本文关键词:伦理经济思想溯源及视角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伦理经济学是一门传统而又新兴的学科。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科学,是从道德哲学范畴分离出来的学科体系。然而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日益“科学性”以及经济实践的“破坏性”和“盲目性”,使得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的经济都陷入了道德的困境和发展的死胡同。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市场失灵等社会问题,“科学化”的经济学显得力不从心,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它的原初旨趣。而伦理经济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经济学内在的弊端和误区,回答了经济到底该如何发展、经济发展向何处去、人的发展向何处去、人与经济如何相处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难题。因此,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经济学已迫在眉睫。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伦理经济学的价值和功能被广泛认可和接受,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伦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尚未成型,伦理经济学的学科范式尚未成熟,一切关于伦理经济学的建构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这一切的根源除了伦理经济学本身的复杂外,思想支撑混乱和短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建构首先是思想上的建构,伦理经济学的建构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伦理经济学的建构不是凭空产生的,伦理经济学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要有完备和有效的思想支撑。本文从思想史的维度,对伦理经济思想的演化和变迁进行了梳理,认为在人类历史上,伦理经济思想的发展及演化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法则视角、亚当·斯密的人性视角、马克思的制度视角和阿马蒂亚·森的道德回归视角四个方面。 “自然法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经济思想建构的基础和前提。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法则”这一概念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德哲学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自然法则”而展开的,而且在很多道德哲学家身上都有着显著的“自然法则”烙印,“自然法则”无论是从伦理形态上还是实践行为上,对于道德哲学的发展、对于伦理经济学的建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斯密来说,人性包括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人性中的利己行为并不是毫无拘束的,相反,要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因此,单一的利己行为具有显著地负外部性,需要利他的约束和规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经济层面的刻画发现了劳动的异化及人的异化现象,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地位,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通过制度革命来寻求经济与人的和谐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实现伦理经济的建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体制内,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伦理和经济的有机结合。阿马蒂亚·森看到了经济学发展的去伦理化趋向及由此给经济学带来的贫困,因此,他强调伦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呼吁伦理因素向经济回归。他以关注人的权利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力图把伦理因素融入经济学的框架,从而增强现代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 纵观伦理思想史的演化可以勾勒出伦理与经济的“分”与“合”的路线图。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大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社会,其经济思想都强调伦理约束经济、甚至是伦理压抑经济。相对于当今经济抛开伦理的社会现实,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真正践行伦理经济思想、发展伦理经济思想最为完整的阶段。然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伦理与经济开始分离并渐行渐远,直至经济完全抛弃伦理。正是随着经济学日益走向贫困及经济实践的负外部性日益显现,,伦理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地被重视起来,并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伦理与经济再次进入“合”的阶段。 从经济思想史的演化中可以看到,伦理经济学的建构有着丰富的思想支撑,问题在于如何吸收人类社会丰富的伦理经济思想,如何把既有的伦理经济思想与当代人类社会整合起来,从而为当代伦理经济学的建构提供思想上的支撑。而本文提炼出的自然法则、人性、制度以及道德回归的视角无疑为当代经济学建构提供了支撑点。
【关键词】:伦理经济思想 历史溯源 视角演化 建构支点 伦理经济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3;F09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导论13-25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3-15
  • 1.2 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现状15-19
  • 1.2.1 国外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现状15-16
  • 1.2.2 国内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现状16-19
  • 1.3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9
  •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19-21
  • 1.5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21-22
  • 1.5.1 论文的创新21-22
  • 1.5.2 论文的不足22
  • 1.6 论文的基本结构22-25
  • 第2章 伦理经济学争议:文献视角25-37
  • 2.1 经济伦理学及基础25-28
  • 2.1.1 经济伦理学提出背景25-26
  • 2.1.2 经济伦理学内涵26-27
  • 2.1.3 经济伦理学研究对象及范畴27-28
  • 2.2 伦理经济学及基础28-32
  • 2.2.1 伦理经济学提出背景28-29
  • 2.2.2 伦理经济学内涵29-30
  • 2.2.3 伦理经济学研究对象及范畴30-32
  • 2.3 伦理经济学与经济伦理学关系32-35
  • 2.3.1 伦理经济学等同于经济伦理学33-34
  • 2.3.2 伦理经济学不同于经济伦理学34-35
  • 2.4 伦理经济学的界定35-37
  • 第3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经济思想:自然法则视角37-59
  • 3.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经济思想形成背景37-43
  • 3.1.1 伦理的天然主导地位38-41
  • 3.1.2 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学的张力41-43
  • 3.2 亚里士多德伦理经济思想的主线:自然法则43-53
  • 3.2.1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定义44-45
  • 3.2.2 伦理经济思想的自然法则内涵45-50
  • 3.2.3 自然法则的深化:阿奎那的贡献50-52
  • 3.2.4 自然法则的异化及后果52-53
  • 3.3 亚里士多德伦理经济思想的自然法则解53-59
  • 3.3.1 伦理与经济的高度统一53-55
  • 3.3.2 自然法则的思想贡献55-56
  • 3.3.3 自然法则的局限性56-59
  • 第4章 亚当·斯密的伦理经济思想:人性的视角59-77
  • 4.1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生成背景:从“斯密问题”谈起59-65
  • 4.1.1 “斯密问题”的内涵60
  • 4.1.2 “斯密问题”的生成过程60-62
  • 4.1.3 “斯密问题”争议62-63
  • 4.1.4 “斯密问题”的原貌63-65
  • 4.2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核心支点:人性65-66
  • 4.2.1 关于人性中的利己65-66
  • 4.2.2 关于人性中的利他66
  • 4.3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两个方面:利己与利他66-70
  • 4.3.1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之利己考察67-68
  • 4.3.2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之利他考察68-70
  • 4.4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人性解70-75
  • 4.4.1 利他是利己的边界70-71
  • 4.4.2 利己的正外部性:利他的实现71-73
  • 4.4.3 利己的负外部性:利他式微73-74
  • 4.4.4 人性中的利己与利他平衡74-75
  • 4.5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局限75-77
  • 第5章 阿马蒂亚·森的伦理经济思想:道德哲学回归的视角77-95
  • 5.1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生成背景77-82
  • 5.1.1 主流经济学呈现出“去人化”特征77-79
  • 5.1.2 福利经济理论对森的影响79-81
  • 5.1.3 公共经济理论对森的影响81-82
  • 5.2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核心:经济学向伦理学的回归82-84
  • 5.2.1 拒绝经济的“去伦理化”82-83
  • 5.2.2 呼唤伦理经济的回归83-84
  • 5.3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实现路径84-89
  • 5.3.1 益贫式发展85-87
  • 5.3.2 可行能力的提高87-89
  • 5.4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价值追寻:人的发展89-95
  • 5.4.1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89-90
  • 5.4.2 发展是实现自由的手段90-91
  • 5.4.3 对森伦理经济思想的评价91-95
  • 第6章 马克思的伦理经济思想:制度的视角95-115
  • 6.1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实现前提:制度批判95-104
  • 6.1.1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95-99
  • 6.1.2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媒介99-101
  • 6.1.3 无产阶级的命运101-104
  • 6.2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实现途径:制度革命104-108
  • 6.2.1 消灭私有制104-106
  • 6.2.2 私有财产的扬弃106-107
  • 6.2.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07-108
  • 6.3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人的终极关怀108-111
  • 6.3.1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8-110
  • 6.3.2 共产主义对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110-111
  • 6.4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超越:人的解放111-115
  • 第7章 结论115-121
  • 7.1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一般特征115-117
  • 7.1.1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继承性特征116
  • 7.1.2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创新性特征116
  • 7.1.3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分合性特征116-117
  • 7.1.4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交互性特征117
  • 7.2 伦理经济思想的当代困境117-118
  • 7.3 伦理经济思想发展的出路118-121
  • 参考文献121-131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31-132
  • 致谢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开来;亚里士多德论“自然”[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2 裔昭印;从古希腊罗马看古代城市的经济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吴忠观 ,吴世泰 ,邓星盈;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规律客观性的思想[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戴庆康;经济学对伦理学发展的作用——读布鲁坶的《走出经济学的伦理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兴章;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成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D];清华大学;2008年

4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亢丽娟;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芳;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伦理经济思想溯源及视角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62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2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