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缪尔达尔经济思想评介

发布时间:2017-04-25 16:22

  本文关键词:缪尔达尔经济思想评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冈纳·缪尔达尔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也是瑞典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74年由于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进行精辟的分析,他和哈耶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一个制度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他的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与他早期的经济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采用制度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强调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在经济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 缪尔达尔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使他的经济发展思想脱颖而出,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发展经济学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被世界银行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缪尔达尔后半生着重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亚国家的贫困与发展问题。他的许多经济发展思想以及他的经济学方法论对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国的学者对于缪尔达尔以及瑞典学派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总的来说缺乏一种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分析和评价缪尔达尔基本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对他的国际经济、政治思想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并且希望找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方法。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介绍缪尔达尔的学术生涯、理论渊源以及他本人和瑞典学派的基本经济分析方法;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缪尔达尔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和发展经济学思想;第三部分是他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性建议;第四部分是对缪尔达尔国际经济思想的概括、分析与总结;第五部分是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对缪尔达尔的经济思想进行评价,并总结出一些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的观点。
【关键词】:缪尔达尔 瑞典学派 经济发展 不发达国家 循环累积因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91.3
【目录】:
  • 致谢2-3
  • 摘要(中文)3-4
  • 摘要(英文)4-7
  • 一、缪尔达尔经济思想的渊源7-15
  • (一) 缪尔达尔的学术生涯7-11
  • 1. 第一阶段(1925-1933):纯经济理论学家7-9
  • 2. 第二阶段(1933-1944):由政治经济学家向制度经济学家的转变9-10
  • 3. 第三阶段(1947-1987):制度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10-11
  • (二) 缪尔达尔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11-12
  • (三) 缪尔达尔以及瑞典学派的经济分析方法12-15
  • 1. 货币均衡论-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的综合分析法12
  • 2. 一般均衡分析12-13
  • 3. 宏观总量分析13
  • 4. 动态、非均衡分析13
  • 5. 循环累积因果分析13-14
  • 6. 制度分析方法14-15
  • 二、缪尔达尔的发展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15-28
  • (一)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15-16
  • 1. 对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批评15
  • 2. 对传统经济学存在的五种偏见的批评15-16
  • (二)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理16-18
  • (三)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8-20
  • (四) 关于研究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法论20-22
  • (五) 关于发展的含义22-23
  • (六) 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23-28
  • 1. 初始条件的差异23-24
  • 2. 社会与经济的不平等24-25
  • 3. 劳动力利用不足与人口爆炸25-27
  • 4. 软政权与腐败27-28
  • 三、缪尔达尔的社会改革理论28-32
  • (一) 经济均等化29
  • (二) 土地改革与农业改革29-30
  • (三) 控制人口30-31
  • (四) 教育改革31
  • (五) 改进社会风纪:权力关系改革31-32
  • 四、缪尔达尔的国际经济学32-36
  • (一) 不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32-34
  • (二) 缪尔达尔关于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论述34-36
  • 五、缪尔达尔经济发展思想的评价36-44
  • (一) 缪尔达尔经济发展思想的特点36-38
  • (二) 缪尔达尔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地位38-39
  • (三) 缪尔达尔经济发展思想的局限性39-40
  • (四) 缪尔达尔经济发展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40-44
  • 主要参考文献44-46
  • 详细摘要46-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素时;甘纳尔·缪尔达尔[J];世界经济;1979年07期

2 薛捷;;纪念谬尔达尔[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2期

3 吴镜;现代瑞典学派经济学家柏·俄林[J];世界经济;1984年07期

4 宋承先;瑞典学派评介[J];世界经济;1980年11期

5 肖雁,戴彦臻;“瑞典学派”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李增刚;缪尔达尔的制度经济思想及其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7 张攀;贫困: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探讨——解读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4期

8 范家骧,高天虹;瑞典学派[J];经济纵横;1987年10期

9 熊启琴,闻有虎;缪尔达尔经济思想评述[J];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11期

10 韩芳;;试论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扬明;;从缪尔达尔的“扩大区域差异”看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及其他——兼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权重[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罗浩;刘志铭;;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演变[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3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4 张华明;;制度创新: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5 贾秀娥;;论述地方政府在构建增长极中的作用及启示[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水林;;区域协调发展观下的经济法理念[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罗文剑;;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制度供给问题之窥探[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玉江;徐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9 纪丽萍;张天维;;东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方向性问题分析[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吴鼎鼎;;错位与链接——论西南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多维互动发展[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建国;没有“纯粹的”经济学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副院长 李慎明;领导干部要爱读书[N];文汇报;2010年

3 郭松民;中国大手笔采购波音飞机的喜与忧[N];经理日报;2006年

4 记者 林纯洁;后危机时代的“亚洲戏剧”[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李慎明;不动笔墨不读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丁刚 资深报人;“美国化”的瑞典变形[N];东方早报;2007年

7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美国)《领导论》作者;领导者的任务就是提升意识[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李 娅 陈 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9 秋风;“经济”的语义学分析[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广发期货总经理 肖成 博士;国家干预论的认识脉络[N];期货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效军;西部开发中增长极的集聚和扩张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剑;缪尔达尔经济思想评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田赫;瑞典学派经济理论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3 勾志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杜哓雪;从非主流经济学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子平;南亚地区贫困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放;论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政府干预政策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8年

7 夏璐;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刘杨;日本高科技产业增长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夏海龙;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10 靳娟利;制度边缘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缪尔达尔经济思想评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26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5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