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事实的经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事实的经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1978~2005年中国经济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协动性、稳定性以及冲击的持久性特征,归纳总结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本文研究显示,运用H-P滤波方法处理中国经济的年度数据,平滑参数取值100具有合理性。在考察的21个经济指标中,除就业、城镇居民消费以外的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均高于产出的波动性,投资、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变量与产出呈较强的正向协动变化,出口、政府消费、货币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强,就业、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差。脉冲反应分析显示,产出具有较强的冲击持久性,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具有比产出更弱的持久性,而第二、三产业就业可能存在伪周期信息。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特征事实 H-P滤波 平滑参数 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变量 产出 劳动生产率 稳定性检验 周期特征
【基金】:国家社科项目“开放经济下的中国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实证研究”(05BJL018) 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06JC790029) 基地重大项目(08JJD630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92.7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对经济波动特征事实的研究要求从具体统计数据分解获取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应数据。目前,从年度或季度统计数据分解获得周期数据的常见方法包括一阶差分法、时间去势法、H-P滤波法、B-P滤波法等,而获取周期数据的分解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数据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赜琳;;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2 陈磊;中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周期的基本特征及其解释模型[J];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3 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5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6 董进;;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测度[J];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7 张耿;胡海鸥;;消费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吗?[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8 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9 卜永祥,靳炎;中国实际经济周期:一个基本解释和理论扩展[J];世界经济;2002年07期
10 陈昆亭,周炎,龚六堂;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滤波方法的应用[J];世界经济;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韶峰;蔡明超;;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2 康江峰,白帆;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回归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4 徐云鹏;张旭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金玉国;1977—2002年我国工业利润周期波动特征与成因分析[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6 胡晓鹏;;中国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效应[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7 杜婷;庞东;;中国投资波动的典型事实与内生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二阶加速模型(SOA)的解释和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吕光明;齐鹰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化事实:一个基于CF滤波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7期
9 陈乐一;;再论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10 齐鹰飞;;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一个基本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凌;王翔;;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1952—2006):基于样本时期和滤波算子的比较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5 李晓西;;从提高执政能力来看完善宏观调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杨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解释中国经济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投资系课题组;韩旺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投资率问题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消费波动、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波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谢品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3 龙成学;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景f,
本文编号:328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2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