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18:10

  本文关键词: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度安排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外生比较优势 内生比较优势 内生交易成本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水平不断深化,产业集聚作为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重新配置的一种地缘现象,其形成与变迁的内在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决策机构所关注的焦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创与完善,突破了传统主流经济学以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为严格假设条件的限制,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在解释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行为机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已有的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市场机制中的客观因素考察,而系统地分析政策或制度安排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却鲜有涉足。经验性直觉越来越多地告诉人们: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既能够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生产区位的选择,又能够从宏观上作用于产业的区位分布。强大的现实需求促使学界为其注入新的理论支撑与实证经验。为此,本文尝试通过历史解读、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寻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作用机制。这项研究将不仅拓宽产业集聚机制的来源,而且为决策机构制定优化地区分工、促进产业发展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 本文首先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世界工业集聚中心形成与变迁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机制。世界工业集聚中心最早起源于英国,再转移到美国,日本也将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工业集聚的中心之一。通过分析世界环境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情之后,发现世界工业集聚中心的形成与变迁虽然存在历史机遇,但在其背后必然有与历史机遇相匹配的政策或制度保障。除了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人口、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贸易等因素之外,一国构建的产权保护、贸易、金融、投资、教育等制度优势,能显著地刺激该国工业的发展,并逐步促成其成为世界工业集聚的中心。 依据世界工业集聚中心形成与变迁内在机制的历史解读,本文借鉴了交易成本划分外生交易成本和内生交易成本的理论,将内生交易成本引入到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并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内分析内生交易成本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以此阐明地区的制度安排通过内生交易成本作用于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微观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内生交易成本亦是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在地区的外生交易成本、地区支出水平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直接降低企业在该地区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内生交易成本,促使企业向该地区迁移并加快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 再次,本文以制造业为分析对象,在控制自然因素、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基础上,将制度因素纳入构建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之中,从国际层面和中国地区层面以及行业层面,实证分析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一方面,国际层面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一国的制度因素比地理位置更能显著地影响制造业向该国转移与集聚的水平,一国的投资政策越自由、税收政策和商业交易制度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越严格,越能提高制造业在该国的集聚水平。其中,以投资政策最为重要,其次是税收政策和商业交易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对提高集聚水平相对较弱但却很显著。另一方面,在对中国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先通过有效地估计行业的赫芬达尔指数,采用了考虑企业规模和数量区位分布而建立的产业内集聚水平系数计算方法,对1986年至2006年我国制造业2位数20个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动态测算,并经验地指出制造业整体及其大部分2位数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已从低度向中高度集聚水平迈进;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水平超过了资源密集型行业且已进入了高度集聚水平范围;在行业的地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亦有明显差距,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多集聚在东部地区且该地区的集聚优势在不断增强,与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了资源密集型行业。接着,进一步地通过计量实证,分析反映中国地区经济开放与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因素对制造业整体在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制造业整体的集聚水平上看,一个地区对生产者保护程度越高、投资政策越宽松、贸易政策越自由、劳动力流动管制越少以及企业融资越便利,越能吸引制造业整体向该地区迁移与集聚;从制造业整体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上看,自由的贸易政策在所有的地区层面上能显著地提高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宽松的投资政策能显著地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便利的企业融资制度能显著地提高中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水平,而严格的生产者保护制度、宽松的劳动力流动和产品价格管制则能显著地提高西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此外,从制度因素对制造业2位数分行业的集聚水平的影响上看,一个地区的生产者保护制度越完善,越能吸引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地区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劳动力流动管制程度等反映经济开放的制度越宽松,或是企业融资的便利程度越高,越能显著地吸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放松产品的价格管制,能显著地促进资源密集行业集聚。此外,中国的实证研究亦表明,中国直辖市的制造业集聚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他们更可能成为政治、文化与服务的中心。 依据本文的经济历史考察、理论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既为了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实现大国的经济赶超,又为了强化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中国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产业的“双向转移与集聚”。中国要通过改善与创新制度环境,既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吸引先进制造业在本国集聚,又推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吸引制造业及其行业在与之对应地“外生比较优势”的地区集聚,发挥“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的双重效应,优化本国产业的空间结构。为此,本文最后既从中国整体上进一步调整与改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商业交易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可供决策部门参考的政策建议,又为中国地区加强生产者产权保护、提高经济开放水平、放松产品的价格管制以及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空间。
【关键词】:制度安排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外生比较优势 内生比较优势 内生交易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插图索引15-16
  • 附表索引16-17
  • 第1章 绪论17-26
  • 1.1 研究背景17-20
  • 1.1.1 现实背景17-19
  • 1.1.2 理论背景19-2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20-21
  • 1.2.1 研究目的20-21
  • 1.2.2 研究意义21
  • 1.3 研究内容21-24
  • 1.4 研究方法24-26
  • 第2章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经济史的解读26-44
  • 2.1 引言26-27
  • 2.2 世界工业集聚中心的起源与变迁27-43
  • 2.2.1 18 世纪到19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中心的形成28-33
  • 2.2.2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中叶美国工业中心地位的确立33-38
  • 2.2.3 20 世纪60 年代至20 世纪70 年代日本工业中心的发展38-43
  • 2.3 本章小结43-44
  • 第3章 产业集聚中的制度因素:引入内生交易成本的分析44-56
  • 3.1 引言44
  • 3.2 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44-50
  • 3.3 理论模型50-52
  • 3.4 比较静态分析52-55
  • 3.5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来自国际制造业的经验证据56-79
  • 4.1 引言56
  • 4.2 国际经验文献回顾56-60
  • 4.3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60-65
  • 4.3.1 计量模型设计60
  • 4.3.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60-65
  • 4.4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与检验65-67
  • 4.4.1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65-66
  • 4.4.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66-67
  • 4.5 计量结果分析67-76
  • 4.5.1 政治法律制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70-71
  • 4.5.2 宏观经济制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71-73
  • 4.5.3 企业生产经营的微观制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73-75
  • 4.5.4 制度因素影响制造业集聚的比较分析75-76
  • 4.6 本章小结76-79
  • 第5章 中国制造业集聚水平动态测算79-95
  • 5.1 引言79
  • 5.2 计算方法综述79-81
  • 5.3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81-85
  • 5.3.1 计算方法81-83
  • 5.3.2 数据来源及处理83-85
  • 5.4 计算结果分析85-93
  • 5.4.1 制造业集聚水平动态变化85-89
  • 5.4.2 制造业分行业集聚水平演变89-90
  • 5.4.3 制造业区位分布变化态势90-93
  • 5.5 本章小结93-95
  • 第6章 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95-143
  • 6.1 引言95
  • 6.2 中国经验研究评述95-98
  • 6.3 计量模型与变量设置98-105
  • 6.3.1 计量模型设计98-99
  • 6.3.2 变量的说明99-105
  • 6.4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105-114
  • 6.4.1 数据来源及处理105-107
  • 6.4.2 数据的统计描述107-110
  • 6.4.3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110-114
  • 6.5 实证结果分析114-140
  • 6.5.1 全国为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115-119
  • 6.5.2 东中西部地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119-126
  • 6.5.3 制造业分行业的实证结果分析126-140
  • 6.6 本章小结140-143
  • 第7章 促进产业转移与集聚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143-174
  • 7.1 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143-158
  • 7.1.1 调整投资政策144-148
  • 7.1.2 完善税收政策148-151
  • 7.1.3 优化商业交易制度151-154
  • 7.1.4 产权保护制度创新154-158
  • 7.2 促进中国制造业地区集聚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158-172
  • 7.2.1 健全生产者产权保护制度159-162
  • 7.2.2 遏制地方保护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162-166
  • 7.2.3 放松产品的价格管制政策166-169
  • 7.2.4 企业融资制度创新169-172
  • 7.3 本章小结172-174
  • 结论174-179
  • 参考文献179-195
  • 致谢195-197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197-199
  • 附录 B 66 个样本国家及其首都199-200
  • 附录 C 1986 年至2006 年中国制造业2 位数20 个分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表200-201
  • 附录 D 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排名前4 位地区与份额统计表201-20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度安排 产业集聚 制造业 外生比较优势 内生比较优势 内生交易成本




本文编号:514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14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