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分享制:资本家与工人的博弈——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利润分享制:资本家与工人的博弈——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
【摘要】:利润分享制产生的原因及其比例的决定,可以用马克思经济学对其展开分析。利润分享制的产生有短期利益驱动、对工人有效激励和维持长期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原因;虽然利润分享制是不同于传统的工资制的薪酬制度,但两者都是劳动力价格的实现形式。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能通过影响劳动力价格达到增加利润分享比例的目的。利润分享制是在坚持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做出的局部变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本质。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利润分享制 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价格 工资制
【基金】: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JL004)
【分类号】:F01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所有者和职工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企业纯收入分配模式。[1]这种薪酬模式起源于美国人阿尔伯特·盖莱汀(A.Gallatin)于1794年在自己的工厂的实践[2],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由宝洁、柯达、福特等大型企业的实践和推广而逐渐得到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益新;重视研究利润分享制的实质与意义[J];财贸研究;2003年02期
2 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J];经济研究;1997年06期
3 罗后清;张继军;;西方利润分享制发展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8年22期
4 刘宁;剩余索取权的演变与现实[J];文史哲;1999年05期
5 张怀富;略论分享经济[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敏;对国有企业建立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思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孙雪;;论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激励[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满广富,王良玉;管理层收购:实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有效途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王跃生;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尚利花;;浅析人力资本权益会计构建的必要性[J];北方经济;2007年20期
6 韩笑;利润分享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赵文义;张积玉;;劳动雇佣资本视角下学术期刊的出版行为分析[J];编辑之友;2011年05期
8 沈恒林;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与企业权益分配格局[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盖凯程,盖淑宁;国有企业人力资本长期雇佣制初探[J];商业研究;2002年18期
10 谭岚;解析人力资本参与组织租金分配的原因[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明亮;;企业所有权理论:企业理论的新视角[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阮加;;企业的本质:以最后责任人为核心的契约集合[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朱春燕;;《资本论》中马克思劳动力产权思想及启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于立;刘凤芹;;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准租金安排——飞行员劳务合约的效率1[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董必荣;;企业所有权配置、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目标的变迁[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黄津孚;;论“改制”中的产权“回归”[A];跨世纪的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张晖明;范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企业家因素作用[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9 刘长庚;盘为龙;;论企业产权制度的决定与演进[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万铭;;国有企业改革:产权逻辑及其发展方向[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继立;企业控制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石弘华;专业服务企业治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罗智渊;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刘中文;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海兵;以人为本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马福军;劳动权的税法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余兴;我国现代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春禄;基于人力资本开发的辽宁国企管理层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磊;职业经理人力资本出资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艳红;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股权激励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海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卢洁;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审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罗旭虹;论大学决策权力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金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分享的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丁晓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赵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陆文;高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股权激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董波;基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的股票期权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传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J];经济科学;1995年04期
2 翁君奕;支薪制与分享制: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5期
3 詹姆斯·米德 ,冯举;分享经济的不同形式[J];经济体制改革;1989年02期
4 孔泾源;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及其制度剖析[J];经济研究;1995年03期
5 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J];经济研究;1996年04期
6 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7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8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9 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长华;;试论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上升趋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01期
2 刘志锁;;论劳动力商品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J];洛阳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廖生明;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陈秀华;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性质的表现[J];江汉论坛;1986年07期
5 肖卫平;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J];当代财经;1996年02期
6 王胜利;;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对农民工工资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7 闻潜;论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收入形成机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赵渤;劳动力价值的理论确定及在产业结构战略中的地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孙亦军;;以要素价值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重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10 荣兆梓;;相对剩余价值长期趋势与劳动力价值决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远;;第三讲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2 胡世祯;;对陈征所著《〈资本论〉解说》一书的几点商榷[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模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蒋学模;;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6 胡世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建立与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7 胡世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建立与发展[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桂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及其在调节中的有机结合[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9 肖圣鹏;;马克思与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比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姚挺;;对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几种认识的看法[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飞等;经济学家的工资观引发争议[N];东方早报;2005年
2 郑志国;价值增殖新论[N];广州日报;2003年
3 李惠斌;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分配正义[N];学习时报;2007年
4 陈蕾;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养老金制度研究[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5 张建华;协作价值理论悄然兴起[N];中国财经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黄钟;应深化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理解[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闻潜;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走向[N];人民日报;2001年
8 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生活[N];学习时报;2003年
9 张鹏飞 李海燕;试论“重建个人所有制”[N];中国贸易报;2006年
10 陆铭;何时不用“衬衫换飞机”?[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姜国权;市场社会主义劳动产权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阿如娜;马克思恩格斯就业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张小健;学习劳动刍论[D];湖南大学;2007年
3 陈伟;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工资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4 罗跃君;劳动价值论的回顾与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5 顿红;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商品理论在我国的现实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莉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的科学技术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3年
7 史宏良;论当代管理劳动[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牛鸣飞;《资本论》第一卷所使用的还原思维法[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鑫;对转形研究两个焦点问题的看法[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25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2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