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LMDI分解方法在碳排放领域用法探讨

发布时间:2017-07-06 21:12

  本文关键词:LMDI分解方法在碳排放领域用法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强度 分解分析


【摘要】: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是能源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定量估算影响因素分解方法,当前的低碳经济研究中,LMDI也被广泛应用于因素分解实证研究。然而对于总量以及强度变量的分解,很多实证研究存在着对该分解方法的模糊认识。文章对于当前LMDI分解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两类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该方法对强度分解的适用性,以及碳排放分解中能源单位实物量与标准量的统一,以期为进一步推广LMDI分解法在能源,碳排放领域的应用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 强度 分解分析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4YS14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重点培育学科项目(A30NH1409020)
【分类号】:X24;F062.2
【正文快照】: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是当前能源经济学领域,碳排放领域中最为热门的因素分解方法。根据Ang等人[1~3]对于分解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后提出的四大选择方法的依据:(1)有理论基础;(2)适用性;(3)运用简单;(4)容易理解;LMDI法被认为是最优的分解模型法因而被广泛应用。该方法在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2 李艳梅;姜巍;程晓凌;;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3 佟金萍;马剑锋;仇蕾;;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分解与影响因素[J];系统工程;2009年10期

4 刘叶;王磊;;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邱寿丰;;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区域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6 马越越;王维国;;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MDI分解技术[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10期

7 李旭;费朵;;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案例研究[J];软科学;2008年09期

8 师博;秦放鸣;;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基于新疆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吴振信;石佳;王书平;;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2期

10 孙耀华;仲伟周;;基于LMDI的能源富集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2 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0期

3 王丹枫;;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特征——基于1995-2007年31个省域数据的分位点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7期

4 李治;李国平;;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5 王班班;;东部沿海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周恒;石时;刘洪涛;;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强度演变区域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7 顾成军;龚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8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及其Tapio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白万平;;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李佳辉;马慧莉;;甘肃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万平;;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4 王云霞;;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州市为例[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5 Xiawei Liao;Tokuhisa YOSHIDA;;Japan and China's Energy-related CO_2 Emissions: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Japan?[A];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张俊峰;程龙;董捷;;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因素分解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8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9 Hua Liao;Yi-Ming Wei;;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a Perspective from Divisia Aggregation Approach[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庞军;徐梦艺;张浚哲;闫玉楠;;中美、中欧及中日间贸易隐含碳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沈续雷;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吴琦;中国省域能源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段宗蓬;江西工业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能源消费[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郑李子;广东省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汪宏韬;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建华;重庆市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胡成卉;西部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韩聪;基于天津市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3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4 史丹;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1期

5 李艳梅;张雷;;基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的内蒙古节能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0期

6 张兴平;汪辰晨;张帆;;北京市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1期

7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9 马晓微;崔晓凌;;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卢愿清;史军;;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影响要素指数分解及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2012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527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27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