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4 07:13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理论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发展 生产效率 市场结构 因果累积循环


【摘要】: 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中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也仍然是如此。拥有先进技术的区域往往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低下。鉴于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就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以区域技术进步带来可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加和生产效率提高这两个效果作为研究的基础,假设技术水平更高的区域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可以生产更多类别的产品,并建立了一个两区域的模型来模拟多区域的经济系统。分析表明:区域经济系统中多数区域甚至全部区域都能生产的产品类别只可能是低端产品,即便各区域生产出的这类产品略有差异,也只能面对长期超额利润为0的垄断竞争市场;而那些只有个别技术先进区域才能生产的高端产品类别自然成为垄断产品,可以享受长期的正超额利润。显然,具有初始技术优势的区域将获得更为有利的产业分工地位,实现更大的发展;并且若将利润作为研发投入又可以进一步强化技术优势,进而导致更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如此因果累积循环。 技术落后区域只有打破前述的循环路径才能实现追赶和取得更大的发展。当初始的区域技术差距较小时,可以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技术追赶;当初始的区域技术差距较大时就只能通过接受先进技术扩散来提高技术落后区域的技术水平,其中又有接受技术授权和接受技术先进区域直接投资等多种渠道,不同渠道的效果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自主创新的技术追赶方式可以使长远发展中不受制于技术先进区域,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本区域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扭曲;在接受技术扩散的几个主要渠道中,技术授权相对更有利于自身研发能力的培育,效果介于自主创新和外来直接投资之间。落后区域在选择技术追赶途径时应根据各种方式的特点和自身情况综合考虑。 本研究总共由7章组成。第1章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2章是文献综述,第3章从区域经济运行的现实出发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第4章用一个两区域模型来模拟多区域的经济系统,分析了区域技术差距与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第5和6两章中分别探讨了技术落后区域自主创新和接受技术扩散的相关问题,第7章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发展 生产效率 市场结构 因果累积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06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分析框架与主要研究方法10-11
  • 1.3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11-13
  • 第2章 文献综述13-21
  • 2.1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3-15
  • 2.2 技术扩散的不同渠道及其效果15-16
  • 2.3 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与技术扩散16-18
  • 2.4 技术扩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18-19
  • 2.5 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19-21
  • 第3章 基本假设及其依据21-29
  • 3.1 研发投入与区域技术水平21-24
  • 3.2 生产与各类产品的市场结构24-25
  • 3.3 消费与区际价格差异25-26
  • 3.4 市场结构与产品的产量和定价26-29
  • 第4章 技术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29-39
  • 4.1 生产中的要素投入29-30
  • 4.2 两个区域的消费30-31
  • 4.3 两个区域的生产结构31-34
  • 4.4 两种垄断竞争产品的市场出清34-35
  • 4.5 两个区域的总产出与工人工资35-36
  • 4.6 两个区域的产品价格水平与比较优势36-37
  • 4.7 技术差距与发展差距的累积循环37-39
  • 第5章 技术落后区域的自主创新39-47
  • 5.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假设39-40
  • 5.2 两个区域对寡头垄断产品的生产40-44
  • 5.3 两个区域对垄断竞争产品的生产44-45
  • 5.4 两个区域的总产出45-47
  • 第6章 技术扩散与落后区域的发展47-57
  • 6.1 区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47-48
  • 6.2 技术先进区域的技术授权48-52
  • 6.3 技术先进区域的直接投资52-55
  • 6.4 技术扩散与自主创新的选择55-57
  • 第7章 结论57-63
  • 7.1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57-61
  • 7.2 存在的不足与深入研究的方向61-63
  • 参考文献63-69
  • 附录69-71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1-73
  • 致谢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和今;魏龙;;论产业结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J];企业经济;2009年09期

2 古和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3 张殿恩,王海竹;中部崛起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21期

4 龚毅;刘海廷;;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江建英;郭立群;;区域经济发展与软要素作用探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12期

6 彭宝玉;;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投资[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2期

7 秦国文;李斌;;经济增长极实现条件分析[J];求索;2007年05期

8 何记东;;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07年05期

9 张迎春;李萍;;企业家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9期

10 魏兴钊;;关于区域经济与热处理行业互动发展的一些思考[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方明;;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理论与实证[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白文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税收政策[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前言[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颜加斌;;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才喜;;关于地勘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分析[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关恒;;六枝布依族区域经济发展初探[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林丽伟;;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9 物流所;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A];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录青;;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涂序波 实习生 杨瑜;抓住“旅游二次创业”契机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大理日报(汉);2009年

2 记者 汪亚萍;大港天然气拉动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张静;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N];金融时报;2008年

4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 胡少维;2009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分析(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记者 屈广臣 徐永升;赤峰搭上区域经济发展快车[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6 刘海明 赵娟;印台区推进“三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铜川日报;2009年

7 杜敏;南京栖霞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工商报;2009年

8 李江涛 邵华;全力做好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考评工作[N];洛阳日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王川;延龙图一体化: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源”[N];牡丹江日报;2009年

10 ;人大代表热议区域经济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方春阳;水电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胡振国;深港经济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徐艳芳;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优势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映;论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8 吴文元;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夏智伦;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蒲小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贤军;地方政府与区域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陆云霞;长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郭砚灵;跨国公司投资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陈再洋;技术进步在川渝经济圈形成中的作用[D];重庆大学;2005年

5 吴建波;抚顺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6 曹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7 易庆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及贡献测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邱辉耀;广西支柱产业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现状与对策[D];广西大学;2001年

9 吕朝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飞;技术进步与产业嬗变互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48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48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1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