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 产业组织 空间网络组织 横向联系组织 模块化组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产业规制的放松,高技术产业成长出现集聚化、融合化、模块化等现代特征和趋势,高技术产业组织呈现出纵向分离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下,如何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成长,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成长理论、自组织理论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对高技术产业成长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成长的集聚化、融合化和模块化等现代特征和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模式,揭示了产业组织结构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这一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产业发展理论,对于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指导高技术产业健康快速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三章为基础理论,明确界定了高技术产业成长内涵,分析了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生命周期、成长阶段和演化规律,研究了产业组织结构与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相互关系,揭示了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现代趋势和组织特征,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构建了与高技术产业在集聚化、融合化和模块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模式,揭示了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第七章是对全文工作的总结和展望。 研究表明,产业组织绩效的提升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包括产业规模的扩大(成长规模),产业创新率的提高(成长质量),产业利润率的增加(成长效益)等;产业组织结构则是决定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高技术产业发展已呈现出集聚化、融合化、模块化的特征和趋势,与此相适应的已不再是由企业间竞争与垄断关系构成的产业组织结构,而是由企业之间稳定联系方式的构成的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集聚特征和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是空间网络组织;与产业融合特征和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是横向联系组织;与模块化特征和趋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是模块化组织。空间网络组织有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三种组织结构模式,通过空间外部性诱发规模扩张、集聚规模形成效益提升、网络效应引致创新能力强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横向联系组织有技术横向联系、产品横向联系、业务横向联系三种组织结构模式,通过合作研发拉动结构升级、有效竞争增强产业活力、协同经济实现配置优化、复合效应引起绩效提升,促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有无核结构、单核结构、多核结构三种组织结构模式,通过替代经济引发效益提高、多样化竞争产生创新激励、协同效应带动竞争优势提升,促进高技术产业模块化成长。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成长 产业组织 空间网络组织 横向联系组织 模块化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2.9;F276.44;F2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第1章 绪论15-30
- 1.1 问题的提出15-16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6-17
- 1.2.1 选题目的16
- 1.2.2 选题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7-26
- 1.3.1 产业成长的相关研究17-19
- 1.3.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研究19-21
- 1.3.3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相关研究21-22
- 1.3.4 企业成长的相关研究22-23
- 1.3.5 产业组织的相关研究23-25
- 1.3.6 综合评述25-26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26-30
- 1.4.1 研究内容26-27
- 1.4.2 研究方法27
- 1.4.3 本文的技术路线27-29
-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9-30
- 第2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演化理论30-57
- 2.1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相关概念30-34
- 2.1.1 高技术产业的含义及特征30-31
- 2.1.2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内涵31-32
- 2.1.3 高技术产业系统32-34
- 2.2 高技术产业系统的演化机制34-38
- 2.2.1 高技术产业系统演化的前提:开放性和非平衡性34-35
- 2.2.2 高技术产业系统演化的诱因:涨落35-37
- 2.2.3 高技术产业系统演化的动力:非线性作用37-38
- 2.3 高技术产业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模型38-47
- 2.3.1 哈肯模型38-39
- 2.3.2 变量的选取39-41
- 2.3.3 模型的建立41-42
- 2.3.4 中国高技术产业系统演化的实证分析42-47
- 2.4 高技术产业演化的生命周期47-54
- 2.4.1 产业生命周期47-48
- 2.4.2 高技术产业演化的逻辑斯蒂模型48-51
- 2.4.3 高技术产业的演化阶段51-54
- 2.5 本章小结54-57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组织理论57-76
- 3.1 产业组织与产业成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57-62
- 3.1.1 产业组织的含义和作用57-58
- 3.1.2 产业组织结构是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58-61
- 3.1.3 组织绩效是产业成长的重要标志61-62
- 3.2 产业组织与产业成长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62-68
- 3.2.1 工厂制度下的英国工业成长62-66
- 3.2.2 纵向一体化下的美国工业66-68
- 3.3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现代趋势及其组织特征68-74
- 3.3.1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现代趋势68-71
- 3.3.2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组织特征71-74
- 3.4 本章小结74-76
- 第4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空间网络组织76-101
- 4.1 与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76-82
- 4.1.1 产业集聚的产生与发展76-79
- 4.1.2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成长79-80
- 4.1.3 高技术产业集聚引起的产业组织变革80-81
- 4.1.4 空间网络组织的含义与性质81-82
- 4.2 空间网络组织的结构模式82-87
- 4.2.1 水平分工网络组织83-84
- 4.2.2 垂直分工网络组织84-86
- 4.2.3 混合分工网络组织86-87
- 4.3 空间网络组织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87-90
- 4.3.1 由空间外部性诱发规模扩张87-88
- 4.3.2 由集聚规模形成效益提升88-89
- 4.3.3 由网络效应引致创新能力强化89-90
- 4.4 实证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网络组织与集聚效应90-99
- 4.4.1 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90-91
- 4.4.2 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91-92
- 4.4.3 数据选取与处理92
- 4.4.4 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计量分析92-96
- 4.4.5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分析96-98
- 4.4.6 实证结论98-99
- 4.5 本章小结99-101
- 第5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横向联系组织101-116
- 5.1 与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101-105
- 5.1.1 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与发展101-102
- 5.1.2 高技术产业的融合成长102-103
- 5.1.3 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引起的组织变革103-104
- 5.1.4 横向联系组织的含义及特征104-105
- 5.2 横向联系组织的结构模式105-111
- 5.2.1 横向技术联系105-107
- 5.2.2 横向产品联系107-109
- 5.2.3 横向业务联系109-111
- 5.3 横向联系组织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111-114
- 5.3.1 由合作研发拉动结构升级111-112
- 5.3.2 由有效竞争增强产业活力112
- 5.3.3 由协同经济实现配置优化112-113
- 5.3.4 由复合效应引起绩效提升113-114
- 5.4 本章小结114-116
- 第6章 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模块化组织116-134
- 6.1 与高技术产业模块化成长相适应的产业组织结构116-122
- 6.1.1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产生116-118
- 6.1.2 高技术产业的模块化生产118
- 6.1.3 模块化组织的形成118-120
- 6.1.4 模块化组织的特征120-122
- 6.2 模块化组织的结构模式122-126
- 6.2.1 无核式模块化组织123
- 6.2.2 单核式模块化组织123-125
- 6.2.3 多核式模块化组织125-126
- 6.3 模块化组织促进高技术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126-128
- 6.3.1 以替代经济引发效益提高126-127
- 6.3.2 以多样化竞争产生创新激励127-128
- 6.3.3 以协同效应带动竞争优势提升128
- 6.4 案例研究:美国计算机产业的模块化生产128-132
- 6.5 本章小结132-134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134-139
- 7.1 全文总结134-137
- 7.2 创新点137-138
- 7.3 研究展望138-139
- 参考文献139-149
- 致谢149-150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150-1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成;;产业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2 李孟君;;产业综合体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1年16期
3 张涌;马小丽;;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4 徐文昕;徐家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5 杜慧;蒋志华;;四川省高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6 向富华;金颖若;;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王东红;;基于市场结构视角的蔬菜供应链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刘贻新;张光宇;张玉磊;廖丽平;;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突变评价模型[J];工业工程;2011年03期
9 付强;马玉成;;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双环节效率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8期
10 党亚茹;孟彩红;;基于DEA的省区科技物力资源效能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3 黄志民;;政府在推动广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袁勤俭;;基于SWOT的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系列报告之五[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马国英;;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入世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7 秦海菁;;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8 张占仓;;“十二五”规划中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邓智团;;技术、制度与产业组织协同创新研究——以计算机产业网络化发展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叶堂林;;京津高技术产业合作途径及其政策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王德禄;日韩产业组织之利弊[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2009年1-3月分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一)[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2009年1-3月分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二)[N];中国信息报;2009年
4 ;2009年1-3月分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三)[N];中国信息报;2009年
5 ;2009年1-3月分地区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四)[N];中国信息报;2009年
6 巨文忠 伊彤;高技术产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张世平;高技术产业差距在哪里[N];中国审计报;2003年
8 周倩;国内高技术产业收益有待提高[N];中国信息报;2003年
9 记者 李松战邋通讯员 陈玉彩;洛阳成为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N];洛阳日报;2008年
10 记者 王晓然;“六大功能区”高技术产业占全市95%[N];北京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唐华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王宏峰;高技术产业融资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肖泽磊;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政策效果评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房树人;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程少博;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勇;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汪莹;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王梅;技术创新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李小玲;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机制对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1年
6 谭燮良;杭州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 [D];浙江工业大学;2003年
7 黄蓉;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彭永芳;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9 邹思元;从中国IDC的发展看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的互动[D];武汉大学;2003年
10 林新;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52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5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