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的争论与马克思的贡献——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史视角
本文关键词:关于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的争论与马克思的贡献——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史视角
【摘要】: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论、价值规律说与利润来源说的矛盾。这两大问题引起了马尔萨斯等人的强烈批判,李嘉图的继承者们则无法克服李嘉图理论的内在缺陷,反而进一步将之庸俗化,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李嘉图的剩余价值论及其争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对这一争论内容的详细描述和马克思对其中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上做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关键词】: 李嘉图 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 贡献
【分类号】:F014.39
【正文快照】: 大卫·李嘉图的学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巅峰,但其中也包含着较为明显的矛盾,尤其表现在与“剩余价值”(或利润)相关的理论方面。就这些问题,19世纪20年代,在马尔萨斯及支持者和李嘉图及李嘉图学派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论战,马克思在原本打算作为《资本论》巨著第三卷的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知识经济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兼评柯华先生的“剩余价值过时论”[J];真理的追求;2000年01期
2 林勤青;知识经济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J];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3期
3 王振中,裴小革;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发展依据[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4 苏戎安;应当确立社会主义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J];南方经济;2002年05期
5 邹东涛;;也要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J];理论参考;2002年02期
6 李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7 吴易风;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而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3期
8 李朝林;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意义的再认识[J];北方经贸;2003年11期
9 朱妙宽;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新探[J];经济评论;2004年05期
10 乔永忠;杨永纯;;论剩余价值理论纳入当下市场经济理论的路径意义[J];商场现代化;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伯海;;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2 沈开艳;;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李楠;;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晓玲;;剩余价值理论的新探索与和谐社会构建[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5 邹东涛;;也要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郝国喜;;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运用[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7 卢周来;;坚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观察世界[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谭培文;;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劳动价值观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昌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野中的管理劳动[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钱伯海;;物化劳动与价值创造[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孝新;剩余价值理论仍具适用性[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2 林振淦;非公经济还要“允许”吗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中央编译局马列部 徐洋;马克思知道“资本主义”吗?[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兴华 杨大为;系统理解 把握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凤祥;缩小收入差距政府责无旁贷[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崔克亮 实习生 杨召奎;老树春深更著花[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7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原副主任 杜光;以发展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宏宇;坚持基本原理 推进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帆;私产保护路线图[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10 木土;开拓《资本论》当代应用新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发展与当代意义[D];贵州大学;2009年
2 朱志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3 赵元珲;奴役根源何在?[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61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6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