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经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13:03
本文关键词:灾害经济学研究
【摘要】: 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灾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又关系到贫困、公平、收入差距等问题。因此,灾害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以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为分析对象,深入分析了灾害现象的经济学内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灾害经济分析框架,对灾害经济现象进行了系统而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是灾害经济学相关理论文献评述,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灾害经济思想的深入挖掘,认为灾害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循环裂缝,具有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灾害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经济属性。之后,对灾害经济影响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点就灾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引入灾害易损性的概念将灾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用于对灾害经济运行规律与特征的分析;最后就我国现阶段灾害经济的易损性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估和计量检验,表明在我国现阶段将维持较高的灾害经济易损性特征,灾害影响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为此,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灾害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从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化灾害经济问题研究,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灾害治理工作,从而实现灾害经济影响的最小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9.9
【目录】:
- 内容提要4-8
- 0. 导论8-19
- 0.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8-9
- 0.2 选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9-12
- 0.2.1 现实意义9-10
- 0.2.2 理论意义10-12
- 0.3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12-14
- 0.4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14-17
- 0.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17-19
- 1. 灾害经济学文献综述19-39
- 1.1 西方灾害经济理论回顾19-22
- 1.2 国外研究现状22-31
- 1.2.1 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22-24
- 1.2.2 灾害经济影响模型24-28
- 1.2.3 灾害对经济运行的影响28-30
- 1.2.4 灾害对经济制度影响研究30-31
- 1.3 国内研究现状31-36
- 1.3.1 灾害经济研究发展概况31-32
- 1.3.2 灾害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32-33
- 1.3.3 灾害与经济关系研究33-35
- 1.3.4 防灾减灾问题35-36
- 1.4 评价36-39
- 1.4.1 国外研究现状评价36-37
- 1.4.2 国内研究现状评价37-39
- 2. 灾害的经济学内涵39-52
- 2.1 灾害的经济学释义39-42
- 2.1.1 不同学科的灾害观39-40
- 2.1.2 经济学视角下的灾害现象40-42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灾害经济思想42-49
- 2.2.1 人与自然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变换关系44-45
- 2.2.2 灾害根源于物质变换循环“裂缝”45-46
- 2.2.3 裂缝产生的原因46-48
- 2.2.4 灾害问题的解决48-49
- 2.3 灾害的双重属性49-52
- 2.3.1 灾害的自然生态属性49-50
- 2.3.2 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50-52
- 3. 灾害的社会经济根源52-81
- 3.1 致灾的一般经济学分析52-62
- 3.1.1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53-58
- 3.1.2 资源配置方式58-62
- 3.2 中国灾害的基本特征62-68
- 3.2.1 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影响面广62-64
- 3.2.2 时间集中性与空间聚集性64-68
- 3.3 中国灾害形成原因分析68-81
- 3.3.1 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68-70
- 3.3.2 社会经济因素70-77
- 3.3.3 资源枯竭型城市灾害77-81
- 4. 灾害经济影响分析81-103
- 4.1 灾害经济影响的性质81-83
- 4.2 灾害经济影响的过程分析83-90
- 4.2.1 静态分析:灾害风险对消费者预防性储蓄水平影响84-85
- 4.2.2 动态分析:灾害影响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85-88
- 4.2.3 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灾害经济增长影响模型88-90
- 4.3 实证分析: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998—2002)90-92
- 4.4 灾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92-103
- 4.4.1 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92-94
- 4.4.2 灾害导致代内代际公平失衡94-95
- 4.4.3 环境问题挑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95-99
- 4.4.4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99-103
- 5. 灾害经济易损性103-121
- 5.1 易损性与灾害经济易损性103-107
- 5.1.1 易损性103-105
- 5.1.2 灾害经济易损性105-107
- 5.2 灾害经济易损性的影响因素107-114
- 5.2.1 自然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107-108
- 5.2.2 灾害类型与特点108-110
- 5.2.3 社会经济结构110-111
- 5.2.4 技术进步和政策性因素111-112
- 5.2.5 收入水平、贫困因素112-114
- 5.3 灾害经济易损性变化规律与评价114-121
- 5.3.1 易损性变化规律114-117
- 5.3.2 灾害经济易损性评价117-121
- 6. 中国灾害经济易损性评价及实证分析121-139
- 6.1 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121-130
- 6.1.1 人口分布与收入差距121-126
- 6.1.2 经济地理布局126-130
- 6.2 灾害经济易损性评价130-139
- 6.2.1 省区灾害综合应对能力指数评估131-133
- 6.2.2 灾害经济易损性(敏感性)指数133-134
- 6.2.3 灾害综合应对能力与灾害经济易损性相关性检验134-139
- 7. 结论与对策建议139-153
- 7.1 本文结论139-140
- 7.2 中国灾害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140-153
- 7.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41-145
- 7.2.2 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区域性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145-149
- 7.2.3 开发基于市场机制的灾害风险管理工具149-153
- 参考文献153-16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64-165
- 论文摘要165-170
- ABSTRACT170-176
- 后记176-17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伟利;徐三元;陈国华;;乡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及其绩效评估方法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08期
2 顾振华;;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灾害产业关联性损失计量[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伟利;陈国华;;乡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及其绩效评估方法[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玲洲;基于我国巨灾风险损失补偿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桂兰;汶川地震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慧娜;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及间接经济损失评估[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韩雨霄;我国保险防灾防损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史岩;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乌云达赖;锡林郭勒盟四旗三次特大自然灾害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东;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晓杰;自然灾害与中东城市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05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0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