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山西大寨村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4:07

  本文关键词:山西大寨村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寨 生态与经济 互动发展 模式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地区。这里是黄河泥沙之源、沙尘之源、风暴之源,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十分剧烈,不仅严重阻碍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对中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开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互动发展关系的研究,以探讨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难命题的解决,以实现该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本课题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的一部分。 本文选择大寨村进行具体分析具有如下意义:①具有典型性。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大寨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旗帜,,在“以粮为纲”思想下单纯追求粮食产量,而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大寨的生态与经济发展如何呢?因此选择大寨研究具有典型性。②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大寨属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其自然条件也很恶劣,因此也具有研究意义。③具有市场经济示范作用。大寨曾在六七十年代名扬中外,至今它所具有的知名度,在国内独一无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名人名地效应,因此研究大寨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对其他地方具有可借鉴的作用。 本文以大寨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大寨的生态与经济系统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文结合调查资料,对大寨的生态建设状况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大寨目前在工业、旅游业、生态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2)本文以获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选取相应的生态、经济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大寨的生态与经济系统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大寨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互为影响、互为促进,且两者之间已经达到初步的互动。②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中,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的驱动力更强,影响更显著。 (3)本文是在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大寨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大寨具体的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具体的模式有品牌模式、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高科技农业模式等。 (4)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大寨在思想观念、宣传方面、生态建设等方面都有一些做法值得西北地区借鉴。 本文的创新之处: (1)前人关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有不少,其中有不少是对于某个区域而言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些是以区域里面的某个县为例来分析的,但几乎没有以村为例来分析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本文以大寨村为例来分析,是想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提供一个案例。 (2)本文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生态指标、经济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大寨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 (3)本文是在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并结合大寨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大寨的优势,提出了大寨具体的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有品牌模式、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高科技农业模式。
【关键词】:大寨 生态与经济 互动发展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选题依据9-18
  • 1.1 研究目的9
  • 1.2 研究现状9-15
  • 1.2.1 生态经济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10
  • 1.2.1.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2 大寨研究现状12-15
  • 1.2.2.1 媒体报道12-14
  • 1.2.2.2 学术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意义15-16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8
  • 1.4.1 研究方法16
  • 1.4.2 技术路线16-18
  • 2 研究区概况18-25
  • 2.1 自然条件18-21
  • 2.2 经济状况21-23
  • 2.3 文化状况23-25
  • 3 大寨发展状况研究25-41
  • 3.1 发展历程25-29
  • 3.1.1 生态建设25-26
  • 3.1.2 林木管理26-27
  • 3.1.3 旅游业27-28
  • 3.1.4 制度方面28-29
  • 3.2 大寨生态建设状况评价29-38
  • 3.2.1 生态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29-35
  • 3.2.2 生态建设的经济效应35-36
  • 3.2.3 生态建设的社会效应36-38
  • 3.3 存在问题及建议38-41
  • 3.3.1 工业方面38-39
  • 3.3.2 旅游业方面39
  • 3.3.3 生态方面39-40
  • 3.3.4 其他方面40-41
  • 4 大寨生态与经济系统灰色关联模型评价41-46
  • 4.1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41-42
  • 4.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42-46
  • 4.2.1 指标体系42-44
  • 4.2.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42
  • 4.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42-44
  • 4.2.2 模型的应用44-45
  • 4.2.3 模型的分析45-46
  • 5 大寨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设计及对策分析46-55
  • 5.1 大寨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46-52
  • 5.1.1 品牌模式47-49
  • 5.1.1.1 大寨具有发展品牌资源的优势47-48
  • 5.1.1.2 大寨实现品牌资源转化的途径48-49
  • 5.1.1.3 打造“大寨”品牌任重道远49
  • 5.1.2 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49-51
  • 5.1.2.1 浅层与深层生态旅游的区别49-50
  • 5.1.2.2 大寨深层生态旅游的开发50-51
  • 5.1.3 发挥大寨品牌辐射作用的模式51-52
  • 5.1.3.1 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52
  • 5.1.3.2 高科技农业模式52
  • 5.2 西北地区可借鉴的方面52-55
  • 5.2.1 思想观念方面52-53
  • 5.2.2 宣传方面53
  • 5.2.3 生态建设方面53-55
  • 6 结论55-57
  • 附照片57-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涛;长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74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74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