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1 11:28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_李祥妹 投稿:萧枤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6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4No.62014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自编教材一览表 2、承担任务填写“主编、副主编或参编”,非正式出版的教材一律在出版单位栏填写“校内”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自编教材一览表 2、承担任务填写“主编、副主编或参编”,非正式出版的教材一律在出版单位栏…

SaintSeiya 版 (精华区) Achelous [希神]河神 Acheron [希神]黄泉, 地狱, 阴间 Achilles [希神]阿基里斯 Actaeon [希神]亚克托安,著名狩猎者,因无意间窥见女神沐浴,被罚变为鹿,被自己的五十条猎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6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4No.62014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高速铁路建设能有效拓展区域人口流动空间、增强区域联系度。本研究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作为快速交通流线的主要形式,

为例,基于宏观经济联系及问卷调查,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以及产业人口联系指数,定量分析城际高“一轴双核”速铁路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探讨沪宁地区经济结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①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有效拓宽了城市间人口流动时空,缩短了区域经济距离,以南京市和上海市为核心的人口、产业以及经济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和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一体化程度增加,并且上海市与苏锡常地区相互联系增强,人口、产业、经济发展均质化程度提高;②高速铁路建成后,南京及上海周边地区呈现人口集聚的极核效应,上海与苏州、无锡与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人口流动联系强度“一轴双核”加强,高速铁路沿线区域空间发展特征明显,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③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后,沿线居民出行频次增加,尤其是20-44岁之间的有较高职业声望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动频次增加显著,这种微观变化一方面表征了区域经济联系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了区域人力资本之间的融合与相互依赖,是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表现形式;④高速铁路服务水平、舒适度、准时性、高效性等是居民选择乘坐高速铁路的主要影响因子,居民出行及相互交流更注重实效;⑤结合区域产业分工与人口集聚,上海、南京的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镇江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的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为正值,这些产业人口的流动是区域人口集聚的主要因素;同时苏州、无锡的制造业、常州的金融业等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为负值,从而导致这些城市人口呈现扩散趋势。关键词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经济联系强度;人口流动空间;产业人口流动趋势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6-014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6.021

中图分类号

城市间空间联系度进一步加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

speedRail,HSR)通过经济发达地区城际高速铁路(High-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和经济距离加速了城际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交流,改变了交通沿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空间联系机理,通过加速区域间的人口流动频率来加强联系强度,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高速铁路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与人口集聚以及产业重组与地域分工的主要动力。

关于城际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欧盟国家、日本以及美国为核心,通过定量模型分析高速铁路背景下区域可达性变化特征

[1-3]

[4-6]、、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变化机理高速铁路对

[7-8]

间,密切了主城与卫星城市之间的关系,拓展了核心城市发展的腹地,是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大都市带(Megalopolis)形成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国内关于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也不断得到加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塘地区,研究视角包括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区域可达性变化机理及区域空间经济格局演化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区域流动特征

[15]

[13-14]

[11-12]

、高

、旅客出行行为及跨

[16-18]

等,研究方法多为定性描述,对于

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微观作用机理、区域人口流动特征等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宏观分析城市经济联系基础上结合旅客出行行为特征、区域产业发展特征等,构建人口流动指数及产业人口关联指数模型,定量评估区域人

人口集聚、就业特征以及房地产价格变化

[9-10]

的影响

等,认为高速铁路的建设有效拓展了核心城市的发展空

收稿日期:2014-01-09

作者简介:李祥妹,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环境经济等。

——以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为例”“基于部门生产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编号:13YJC63008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沪宁高铁沿线的城市流动空间研究”(编号:2011ZDIXM001);江苏省第四“333工程”“基于交通流线的城市物质代谢时空动态模拟———以沪宁地区城市群为例”期资助项目资助。

·140·

口集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产业人口流动的微观机理,略制定提供依据。

为避免周末非工作旅客的干扰,调研时间集中于周一到周五,问卷发放时段为8∶00-20∶00,涵盖了城际高速铁路发车的高峰时间段。包括预调研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83份,回收率98.87%;其中有效问卷共1412份,有效率为95.21%。

14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66.6%的乘客为男性,年龄集中在25-44岁之间,教育水平以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主要为销售/服务人口、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口/职员和专业技术/研究人口,呈现专业型和商务型旅行特征:从旅客收入5001-7000看,月收入在3001-5000元之间的占31.2%,21.2%,元和7000元以上分别占22.7%、以中高收入为主。

本次问卷调查将旅客所从事工作所属的产业划分为3大产业、19细分产业。分类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

1

1.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YangtzeRiverDelta

Megalopolis)核心区,该地区是我国城市群最密集、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强劲、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该区域是我国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2012年上海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列,江苏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区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协调性不足,环境压力大,内部联动性较弱,产业内部分工及协调性欠佳,资金、人才、原材料等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区域同城化趋势受行政区划阻遏较多。以2010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简称沪宁城际高铁)为研究对象(见图1),沿线主要城市有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和南京市等6个城市,设有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西、南翔北、安亭北、花桥、昆山南、阳澄湖、苏州工业园区、苏州、苏州高新区、无锡新区、无锡、惠山、戚墅堰、常州、丹阳、丹徒、镇江、宝华山、仙林、南京/南京南等23个站点

2模型构建

本研究首先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沪宁城际高速铁

路建设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然后基于调查问卷,从旅客行为角度探讨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空间流动的影响,具体模型构建如下。2.1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交通设施建设为区域物质、信息、人口流动提供了空间运移的基础,是区域经济联系的保障系量

图1上海市和南京市间铁路分布

Fig.1TherailwaydistributionbetweenShanghaiandNanjing

[20-21]

[19]

,在区域经济联

系研究中,常借助牛顿万有引力模型测算区域经济相互联

Rij=(ii×jj/D2ij

j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为式中Rij表示i,

j的地区GDP;Dij为i,Gj为城市i,j的人口规模;Gi,城市i,

j两节点间基于铁路网络的最短旅行时间。2.2

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

为探讨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作用的微观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口流动频次和方向,参考李玉鸣等的研究成果

[22]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分为宏观统计和微观调查两类数据,宏

观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微观调查数据来源于2013年5月对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6个站点的调查24日在南京问卷。问卷调查中,首先于2013年4月23、站进行了预调研,共发放问卷250份,通过预调研分析问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卷调查中需要注意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完善,正式调查于2013年5月6-10日进行,主要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个城际高速铁路站候车室对旅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

,构建人口流动空间联系

指数模型,定量核算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后区域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方向、结构和强度,模型如下:

P(i-j)=

∑a(i-j,k)·f(k)

k=1

Ni

m

,(i≠j)

·

1

41·

式中P(i-j)为从i城(居住城市)到j城的平均流出频率,将其定义为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具有方向性),a(i-j,k)为从i城到j城选择频率等级为k的样本数;f(k)为等级为k的出行频率,其中出行频率k分为6个级别:0次,每年1-3次、每季度1-2次、每月1-3次、每周一次、一周多次。将其转化为年出行频率,对应取f(0)=0,f(1)=1,f(2)=5,f(3)=15,f(4)=50,f(5)=150;Ni为i城市的有效样本总数。

Pij=P(i-j)+P(j-i),(i≠j)

Pij为人口流动空间双向联系指数,是从i城到j城的与从j城到i城的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之和,可以反映出两城市间人口流动的联系强度。2.3

产业人口联系指数

基于调查问卷,研究中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旅客从事产业、流动频次及方向等为因变量,探讨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内在机理,定量测度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间同类产业关联强度作用的微观机理,具体模型如下:

I

x

x

(i,j)

m

宁高速铁路沿线6个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对比2009年和2011年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增长率可以发现,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间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79%。高速铁路起始点城市———南京市、上海市平均增长速率高达300%(其中南京市是6个城市中经济联系强度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达312.52%),区域“一轴双核”特征明显。随着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上海市不仅与距离较近的苏州市、无锡市经济联系强度加强,而且对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的辐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系强度增长率达到了300%以上,上海市龙头地位明显;苏州市与常州市、南京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增长率也在300%以上,成为继上海市之后沪宁城际铁路沿线第二经济核心;与此同时,常州市与南京市、镇江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得到了快速提升,有效弥补了沪宁产业带中间段联系稀疏的缺陷,对区域经济联动意义重大;无锡市与上海、苏州、常州、南京4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增长超过200%,但与镇江的经济联系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有待建立更多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资源互补最终实现区域共同

=λi·

∑b(i,j,k)·f(k)

k=1

Ni

x

,(i≠j)

发展。3.2一

[21]

式中I(i,j)为i城市(居住城市)和j城市之间x产业人口平均流动频率,将其定义为区域间产业人口联系指数;λi表示从i城市去往其他城市的旅客中以工作或公务以及因工作或公务返程为目的的比重,将其定义为工作系数;b(i,j,k)为从i城到j城从事x产业的人口选择频率等级其中出行频率为k的样本数;f(k)为等级为k的流出频率,

k等级划分与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相同;Ni为i城市的有效样本总数;

xxxx

Cxin=I(1,i)+I(2,i)+I(3,i)+……+I(j,i)xxxxCxout=I(i,1)+I(i,2)+I(i,3)+……+I(i,j)

x

式中Cin为区域内其他城市x产业人口流入i城市的x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人口流动空间特征人口流动频率是城市间经济联系考察的主要指标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人口流动空间特征,能有效

反应城市间经济联系状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人口流动空间特征来表征区域经济联系状况。3.2.1

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变化分析

基于问卷数据通过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模型,发现上海市对沿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最强,人口流入指数为82.27,流出指数为77.74,居于6城市之首;镇江市人口流动联系指数最低,无论是流入指数(52.52)还是流出指数(57.29)都处于6市最后一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与区域对外经济影响力的一致性。

从城市间人口流动联系指数增长率看(见表1),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研究区6城市人口流出与流入指数的增长率都在50%以上,其中苏州市的人口流出指数增长高达88.88%,镇江市的人口流入指数增长率达到88.34%,这充分说明了城际高速铁路对人口空间流动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镇江市,,由于城际高速铁路的运营通车,使其与外界联系不断增强,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通过比较6个城市人口流入和流出指数增长率可以看出,上海、南京、镇江三市人口流动具有集聚趋势,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扩散趋势明显(如果城市的人口流入指数增长率大于流出指数增长率,说明人口流动具有向该城市

人口平均流动频率总和,它表示产业人口流动集聚的趋Cx势,将其定义为流动集聚指数,out为i城市x产业人口流向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人口平均流动频率总和,它表示产业人口流动扩散的趋势,将其定义为流动扩散指数。

x

Cx=Cxin-Cout

xx

将C定义为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当C>0说明i

x产业人城市的x产业人口流动集聚趋势大于扩散趋势,

x

口有向i城市集聚的趋势,反之当C<0说明i城市的x

产业人口逐渐向区域其他城市扩散。

3

3.1

结果分析

沪宁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模型,计算出2009年和2011年沪

·1

42·

集聚的趋势,相反则说明该城市人口流动具有向外扩散的

沪宁高速铁路开通前后沿线城市人口流动

联系指数增长率

Tab.1IncreasingrateofpopulationflowContactindexaftertheShanghai-Nanjingintercityhigh-speedrailway

beopentotraffic%

FlowintotheCity

Outof

theCity

上海

苏州

Shang-Suzhouhai054.08

59.400

无锡Wuxi51.83

流出

镇江常州

指数南京

Chang-Zhen-NanjingOutflow

jiangzhou

index60.13

92.85

46.6663.58

58.6188.8879.0758.1457.8252.11-

表1趋势)。上海市作为长三角的龙头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具有辐射吸引作用,随着上海经济飞速的发展更多的人才被吸引集聚于此学习、交流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南京作为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沿线城市的人口流动依然有较多的吸引力,但小于上海市;在沿线6市中,镇江市发展相对滞后,然而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便利了与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多的技术、管理人才涌入镇江,尤其是苏州、无锡、上海许多产业向镇江转移,相应的人员交流增多;苏州市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逐渐进行产业转移,一些产业开始向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西段的无锡、常州、镇江转移,因此呈现出了向无锡、常州、镇江流动的人口迅速增加的趋势;无锡市作为城际高速铁路中间段的承接城市在人口流出方面呈现出向两端城市扩散的趋势,其中在高速铁路开通后流向镇江和南京的人口增长较快;常州市对外人口流动呈现出流入与流出增长相近但整体向外扩散的特点,人口流向南京和无锡市的数量增长较快。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流入指数

115.47105.75294.04068.2685.4450.4369.64

41.04035.8473.4556.99

87.2188.8445.9949.47162.2811.0638.2754.7864.0457.86

93.42135.1135.82052.1288.34

75.8653.37066.83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计算得到。

Tab.2

变量

Variable

含义Meaning

变量类型Typesofvariables

表2变量解释及赋值

Variableinterpretationandassignment

变量赋值Variableassignment出行频次减少=1出行频次没变=2出行频次增加=3男=1,女=0

14岁以下=1,15-24岁=2,25-44岁=3,

45-64岁=4,65岁以上=5

Y

高速铁路开通对沿线城有序分类变量(按出行

市居民出行频次的影响频次增减排序赋值)

性别

无序分类变量有序分类变量(按年龄从小到大

排序赋值)有序分类变量(按受教育年限从少到多排序赋值)有序分类变量*有序分类变量(按收入从少到多排

序赋值)无序分类变量(以其他为参照组)无序分类变量(以其他为参照组)有序分类变量

X1

X2

年龄

X3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高中及中专=2,大专=3,

本科=4,硕士及以上=5

其他=0,农民=1,销售服务人口=2,生产工作人口=3,私营业主=4,企事业单位

职员=5,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口=6,教师=7,公务员=8,专业技术/研究人口=9

1000元及以下=1,1001-3000元=2,

3001-5000元=3,5001-7000元=4,

7000及以上=5

【包括公务、(是=1,工作需要商贸、出差/工作后回家】否=0),

速度较快(是=1,否=0),舒适方便(是=1,否=0),安全(是=1,否=0),费用合

理(是=1,否=0)

非常不满意=1,不满意=2,一般=3,

满意=4,非常满意=5

X4

职业

X5

月收入

X6

前往城市目的

X7

选择高速铁路的原因

X8

*

对高速铁路的满意度

23]、[24]对不同职业声望的评分来赋值。注:职业的有序分类变量主要借鉴文献[

·143·

根据模型计算出6个城市的人口流动空间双向指数,对比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前、后沿线城市人流双向指数增长率变化可以发现: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促进了沿线城市间同城化的发展,其中表现为上海与苏州、无锡与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人流联系强度在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后有明显的提高,而同城化会进一步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3.2.2

人口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增加微观机理

通过对人口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的测度可以发现,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对于沿线城市人口流动起到了正向的影响,人们出行的频次明显增加。本研究将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人口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增加的原因,具体方法如下:

(1)计量方法及变量选择。本研究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分析旅客出行频次的影响因素,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前、后出行频次差别Y(高铁开通后出行频次减去开通前频次,如果小于“0”说明频次减少、等于“0”说明不“0”变、大于说明增加)为多分类有序因变量,以X=x1,x3,……,xm为自变量(m为变量个数,x2,其中变量赋值见表2)构建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

Y*i=∑βkXik+εi

k=1k

沪宁高速铁路开通后对旅客出行增加

显著的影响因素

Tab.3InfluencingfactorofincreasingpassengertravelaftertheShanghai-Nanjingintercityhigh-speed

railwaybeopentotraffic

变量VariableX1X2X4X5X7

含义Meaning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

选择高速

舒适方便

铁路的原因对高速铁路的满意度

虚拟变量

系数

Dummy

Coefficient

variable男性

-0.1358-0.16840.0232-0.06860.2223

Z值Z-test-1.78-2.551.67-2.021.68

P值Probability0.0740.0110.0950.0430.093

表3

X80.08441264*

1.820.069

观测数值(Numberofobs)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伪判决系数(PseudoR2)Prob>chi2

*

-1131.3880.01660.0000

(2)计量结果及分析。从计量结果表3可以看出,旅(“舒适客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选择高速铁路的原因方便”选项)、对高速铁路的满意度等变量显著,并且对数

2

似然比(Loglikelihood)、伪判决系数(PseudoR)等的拟合

注:选用的样本为居住地在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6个城市

的旅客。

3.3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产业人口流动趋势特征沪宁通过上文对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的分析发现,

优度高,说明上述变量对于旅客出行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影响人口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增加的主要因子。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首先在性别方面,虽然在乘坐高速铁路出行的群体中男性所占比重较大,但在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后女性出行频次增加比较显著,这表征了高速铁路开通更多的增加了女性的出行;年龄对于高速铁路开通后出行频次的增加也具有显著影响,在出行旅客中年龄主要集中于25-44岁和15-24岁,突出反映高速铁路对于青壮年的影响比较大,满足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出行的需求;从旅客所从事的职业来看,职位声望高的人员出行频次在高速铁路开通后有显著提高;在收入方面,月收入与高速铁路开通后出行的频次增加呈负向关系,这说明收入高的群体出行频次并没有明显增加,而是处于工薪阶层的中等收入(3001-5000元)群体由于工作需要增加了出行频次。在人们选择高速铁路的原因中“舒适方便”这一变量比较显著,说明由于高速铁路的舒适方便使得人们增加了出行的频次;从旅客对高速铁路满意度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于高铁的满意程度与出行频次呈正相关,也就是满意度越高出行频次越多。

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后沿线城市人口流动频次加大,并且人口呈现集聚或扩散特征,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城市由于产业发展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产业人口的流动。为了进一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及人口流动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中遴选沪宁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主要产业为分析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通过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发展政策及由此引起的人口流动特征(见表4)。

产业人口流动趋势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产业发展与产业人口流动间的联系,而产业人口的流动是区域人口集聚与扩散的主要因素。从表4中可以看到上海市与南京市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金融业等,镇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等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为正值,这些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同类产业从业人员的集聚,进而使这些城市呈现出人口集聚的特征。同样,苏州、无锡的制造业,常州的金融业等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为负值,导致这些城市相关产业人口的外流,呈现出人口扩散的特征。

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影响产业空

·1

44·

间布局,从而影响产业人口的流动集聚与扩散。上海市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强调金融、新兴技术服务、贸易与航运等多元发展模式,传统制造业逐步由上海市向其周边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转移,因此区域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异军突起,与之相对应的,这些相关的产业人口也逐渐由区域内其他城市向上海市集聚,而制造业从业人员则从上海市向周边扩散;作为国家重要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中既有传统表4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后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

Tab.4TrendindexofpopulationflowinindustryaftertheShanghai-Nanjingintercityhigh-speed

railwaybeopentotraffic

人口流动集聚Populationflowagglomeration

人口流动扩散Populationflowdiffusion

制造业尤其是石油化工等产业,同时又有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等发展机遇,因此南京市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综合服务业等产业的从业人口需求较大;从区域发展方向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将逐渐由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区向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及苏北地区转移,导致从事制造业及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人口有向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城市群集聚。因此相应产业人口集聚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是相一致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作为两个核心城市上海和南京,其发展战略各有侧重实行差异化发展,这既有利于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沿线区域“一轴双核”结构的稳固,又能进一步完善发展结构。

分项

Item

4结论

镇江

苏州上海南京

Zhen-SuzhouShanghaiNanjing

jiang-5.66

0.79

1.52

-1.88

无锡常州WuxiChangzhou

基于以上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对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人口流动空间联系、产业人口空间联系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缩小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和经济距离,以南京和上海为核心的双核结构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这既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实现了区域产业分工及互补,有效促进了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区经济、人口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2)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影响了区域人口流动。第一,人口流动频次增长较快,上海与苏州、无锡与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人流联系强度真正实现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第二,人口流动特征的城际差异明显,上海、南京、镇江市呈现人口集聚态势,苏州、无锡、常州市呈现人口扩散态势,与区域产业发展特征一致。

(3)通过OrderedProbit计量模型来探讨人口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增加的微观机理,最后发现性别、年龄、职业、月收入、选择高速铁路的原因以及对高速铁路的满意度这6个要素对于人们出行频次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

(4)从产业角度来考察人口流动的特点可以发现各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结构规划对于产业人口流动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而产业人口的流动又是区域人口流动的集聚与扩散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沪宁城际铁路沿线城市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产业分工,随着城际高速铁,“一轴双核”路的建设,区域间分异进一步明显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编辑:于

杰)

制造业

(18.75%)*批发和零售业(11.63%)建筑业(7.9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01%)金融业(5.14%)

-0.34.75

3.052.34-3.631.6-3.631.74

-0.88-0.24-1.67-3.512.143.47

1.48-7.9820.732.60.25

1.45-0.21-0.890.44-0.06-1.53

科学研究、技术

服务和地质勘-0.68-2.12查业(4.6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19%)房地产业(3.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8%)

1.37

1.14-0.423.44-0.85

2.02-2.56-0.092.18-2.3

-0.68-0.28-0.721.54-1.042

0.160.94-0.861.5-0.86-0.95

卫生、社会保障

和社会福利业-0.14-0.17(3.56%)

*

0.260.80.04-0.96

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乘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旅客所从事的产业有集中的趋势,比较集中的产业对于人口流动影响较大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因此本研究选取比例排在前十位的产业进行研究,括号内的数字为调查中各类产业人口所占比重。

·145·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utierrezJ,GonzalezR,GomezG.TheEuropeanHigh-speedTrain

Network:PredictedEffectsonAccessibilityPattern[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1996,(4):227-238.

[2]BlumU,HaynesKE,KarlssonC.IntroductiontotheSpecialIssue:

TheRegionalandUrbanEffectsofHighSpeedTrains[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7,31(1):1-20.

[3]WilligersJ,WeeB.High-speedRailandOfficeLocationChoices:A

StatedChoiceExperimentfortheNetherland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1,(19):745-754.

[4]KiyoshiKobayashi,MakotoOkmnura.TheGrowthofCitySystems

withHigh-speedRailwaySystems[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7,31(1):39-56.

[5]Chia-LinChen,PeterHall.TheImpactsofHigh-speedTrainson

BritishEconomicGeography:AStudyoftheUK'sInterCity125/225andItsEffect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1,(19):689-704.

[6]ViekermanRW.High-speedRailinEuropeExperienceandIssues

forFutureDevelopment[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7,31(1):21-38.[7]KwangSikKim.

High-speedRailDevelopmentsandSpatial

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Press,2010.]

第6期

[14]林晓言,陈小君,白云峰,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

(5):5-11.[Lin.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响定量分析[J]

Xiaoyan,ChenXiaojun,BaiYunfeng,etal.QuantitativeAnalysistheBeijing-TianjinInter-CityHigh-SpeedRailwayImpactonRegionalEconomic[J].RailwayEconomicsResearch,2010,(5):5-11.]

[15]等.高铁影响下的京津城际出行行为研究侯雪,刘苏,张文新,

[J].经济地理,2011,31(9):1573-1579.[HouXue,LiuSu,ZhangWenxin,etal.CharacteristicofCommutingBehaviorsBetweenBeijngandTianjingInfluencedbyHighSpeedTrain[J].EconomicGeography,2011,31(9):1573-1579.]

[16]王缉宪,林辰辉.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基于中国特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1):16-23.[Wang征的分析思路[J]

Jixian,LinChenhui.High-speedRailandItsImpactsontheUrbanSpatialDynamicsinChina:TheBackgroundandAnalyticalFramework[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11,26(1):16-23.]

.长江流[17]徐长乐,郇亚丽.高铁时代到来的区域影响和意义[J]

2011,20(6):650-654.[XuChangle,Huan域资源与环境,

Yali.RegionalInfluenceandSignificanceoftheHigh-SpeedRailEra[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11,

Restructuring[J].Cities,2000,17(4):251-262.[8]HaynesK

E.

Labor

Markets

and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20(6):650-654.]

[18]赵丹丹.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D].

2010.[ZhaoDandan.TheImpactof重庆:西南交通大学,

ConstructingBeijing:ShanghaiHighSpeedRailwayontheIndustryLayout[D].Chongqing:SouthwestCommunicationUniversity,2010.]

[19]孟德友,陆玉麒.基于铁路客运网络的省际可达性及经济联系

J].地理研究,2012,31(1):107-122.[MengDeyou,Lu格局[

Yuqi.AnalysisofInter-ProvincialAccessibilityandEconomicLinkageSpatialPatternbasedontheRailwayNetwork[J].GeographicalResearch,2012,31(1):107-122.]

[20]孟德友,陆玉麒.高速铁路对河南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

J].地理科学,2011,31(5):537-543.[MengDeyou,Lu的影响[

Yuqi.ImpactofHigh-speedRailwayonAccessibilityandEconomicLinkageofCitiesalongtheRailwayinHenanProvince[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11,31(5):537-543.]

[21]王海江,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苗长虹,

2012,32(7):18-23.[WangHaijiang,其变化[J].经济地理,

MiaoChanghong,RuLefeng,etal.TheSpatialFrameworkandChangeofChineseProvincialRegionEconomicLinks[J].EconomicGeography,2012,32(7):18-23.]

[22]李王鸣,楼铱.联系分析视角下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江佳遥,

.经济地理,2009,29(10):1644-1649.[LiWangming,研究[J]

JiangJiayao,LouYi.Researchon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inMin-ZhejiangUrbanAgglomerationbasedontheRelationshipAnalysis[J].EconomicGeography,2009,29(10):1644-1649.].人口研究,[23]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

Improvements:TheCaseofHigh-speedTrains[J].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7,31(1):57-76.[9]FeliuJ.

High-speedRailinEuropeanMedium-sizedCities:

StakeholdersandUrbanDevelopment[J].Journalof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2012,138(4):293-302.

[10]吴康,赵渺希,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方创琳,

J].地理学报,2013,68(2):159-174.[WuKang,动空间特征[

FangChuanglin,ZhaoMiaoxi,etal.TheIntercitySpaceofFowInfluencedbyHigh-speedRail:ACaseStudyfortheRailTransitPassengerBehaviorbetweenBeijingandTianjin[J].GeographicaSinica,2013,68(2):159-174.]

[11]罗鹏飞,张楠楠.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徐逸伦,

.经济地理,2004,(3):407-411.[Luo以沪宁地区为例[J]

Pengfei,XuYilun,ZhangNannan.StudyontheImpactsofRegionalAccessibilityofHighSpeedRail:ACaseStudyofNanjingtoShanghaiRegion[J].EconomicGeography,2004,(3):407-411.]

[12]赵丹,张京祥.高速铁路影响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达性空间格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4):391-398.局演变[J]

[ZhaoDan,ZhangJingxiang.

ResearchIntoSpatialPattern

Acta

ChangesofYangtzeRiverDelta'sAccessibilityUndertheImpactofHigh-SpeedRailway[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12,21(4):391-398.]

[13]骆玲,.重庆:西南交曹洪.高速铁路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M]

2010.[LuoLing,CaoHong.StudyontheImpacts通大学出版社,

ofRegionalEconomicofHighSpeedRail[M].Chongqing:

·1

46·

李祥妹等: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2004,28(5):12-18.[LiuChuanjiang,ZhouLing.SocialCapitalandUrbanIntegrationoftheMigrantWorkers[J].PopulationResearch,2004,28(5):12-18.]

.中[24]何军.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

2011,(6):15-25.[HeJun.Studyonthe国农村经济,

InfluencingFactorsofFarmerWorkersIntegrateintoCityinthePerspectiveofGenerationGap[J].ChineseRuralEconomy,2011,(6):15-25.]

ResearchAbouttheInfluenceofPopulationSpaceofFlowUndertheHigh-speedRailwayConstruction

LIXiang-mei

LIUYa-zhou

CAOLi-pi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China)

Abstract

Asthemainformofrapidtrafficstreamline,high-speedrailway(HSR)caneffectivelyexpandregionalpopulationspaceof

flowandstrengthentheregionalconnection.Basedontheinterviewsandquestionnairesfromthepassengersofhigh-speedrail,thispaperanalyzestheintercityspaceofflowsandthespatialintegrationindicatedbytheindividualmicrobehaviorchoice,discussesShanghai-Nanjing“oneaxisdual-core”runningmechanismoftheeconomicstructurebybuildingeconomicrelationforcemodel,populationspaceofflowcontactindexandspacecontactofindustrialpopulationindex.Thefindingsinclude:①NotonlydoesShanghai-Nanjingintercityhigh-speedrailwayeffectivelybroadenspaceandtimeofpopulationflowbetweencities,butalsoshortenthedistanceoftheregionaleconomy.Population,industry,andeconomypresentspatialagglomerationinShanghaiandNanjing.ThelevelofintegrationinregionsofNing-Zhen-YangandSu-Xi-Changincrease,meanwhilethelinkagesbetweenShanghaiandregionofSu-Xi-Changarestrengthened,asthedegreeofhomogenizationinpopulation,industry,andeconomydevelopmentincreases.②ThesurroundingsofNanjingandShanghaipresentpolarnucleiofpopulationagglomerationeffect.ThecontactofpopulationflowisstrengthenedbetweenShanghaiandSuzhou,WuxiandChangzhou,NanjingandZhenjiang,thereforethetrendofurbanintegrationbecomesevident.Atthesametimeitpresents“oneaxisdual-core”spac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intheregionalonghigh-speedrailway,andeconomicintegrationtrendbecomesobvious.③AftertheShanghai-Nanjingintercityhigh-speedrailwayhasbeencompleted,thefrequencyofpeopletravelincreases,especiallythoseyoungadultsbetweenages20to44andwithahigheroccupationalprestige.Itindicatestheregionaleconomicconnectionisstrengthenedandregionalhumancapitalisofinterdependenceandfusion.④Theservicelevel,comfort,punctuality,highefficiency,etcaremainfactorsthatinfluencetheresidentschoosehighspeedrailwaytohaveatrip.⑤Combinedwiththeregionalindustrydivisionoflaborandpopulationagglomeration,itdiscoversthatthetrendindexofpopulationflowinindustriesofwholesaleandretailindustries,culture,sportsandentertainmentinShanghaiandNanjing,informationtransmission,computerservicesandsoftwareindustryinZhenjiangispositive.Thepopulationflowinthoseindustriesisthemainfactorofregionalpopulationagglomeration.SimultaneouslythetrendindexofpopulationflowinindustryofmanufacturingindustryandfinanceinSuzhouandWuxiisnegative,leadingtotheurbanpopulationshowedatrendofdiffusion.Keywords

Shanghai-Nanjingintercityhigh-speedrailway;economicrelationforce;populationspaceofflow;trendindexof

populationflowinindustry

·14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6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4No.62014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6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4No.62014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6期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Vol.24No.62014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4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84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9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