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西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矿山公园 潼关小秦岭金矿 矿业旅游 可持续发展
【摘要】:矿业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采历史悠久,随着矿山资源逐渐枯竭,众多矿山和矿业城市面临严重环境破坏等问题。矿山公园的建立成为我国矿山灾害治理和矿业遗迹保护以及矿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用模式,使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业遗迹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永续利用,对于改善矿区生态地质环境、推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自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公布至今,已有72座国家矿山公园或建成开园、或规划筹建,并被认为切实有效。因此,作为矿业遗迹开发与保护的新方式,矿山公园如何弘扬矿业文化,提升其科普教育功能,探索矿山遗迹的长效保护、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矿山旅游发展的推进路径,是矿山公园模式存在的积极意义,也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本论文选取陕西唯一的一处国家矿山公园----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公园概况和矿山遗迹资源禀赋,参照矿山公园建设模式理论和国土资源部相关标准对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重点探讨其如何利用矿山公园的模式,展示丰富典型的金矿地质遗迹和矿业遗迹景观,彰显矿业文化,提升科普教育,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等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生态共轭等理论基础,通过对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实地调研,依据筹建规划思路,借助深度访谈等手段,综合阐述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资源优势、建设条件、空间布局和开发前景。结论在于以潼关小秦岭矿山遗迹保护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一心两轴三带”的思路构建矿山公园建设的模式,并借助游客服务中心和专题博物馆的职能发挥、矿山公园的游憩科普教育功能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植被生态恢复、工业遗产旅游和生态旅游发展等可行性的建设措施,塑造“中国西部第一金园”的品牌。
【关键词】:国家矿山公园 潼关小秦岭金矿 矿业旅游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选题缘起和背景10-11
- 1.1.1 选题缘起10
- 1.1.2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
- 1.3 国内外矿山公园建设研究现状综述12-21
- 1.3.1 国外矿山公园建设研究综述与实践12-16
- 1.3.2 国内矿山公园建设研究综述与实践16-21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21-22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方法22
- 1.5 技术路线22-24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4-29
- 2.1 矿山公园24-26
- 2.1.1 矿业遗迹与矿山公园的内涵24
- 2.1.2 矿山公园的功能24-26
- 2.1.3 矿山公园建设的意义26
- 2.2 相关理论基础26-29
- 2.2.1 生命周期理论26-27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7-28
- 2.2.3 共轭生态理论28-29
- 第三章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基本情况29-49
- 3.1 区域地质概况29-39
- 3.1.1 大地构造位置29
- 3.1.2 地层29-33
- 3.1.3 岩浆岩33-34
- 3.1.4 变质岩34-35
- 3.1.5 构造35-36
- 3.1.6 区域矿产36-37
- 3.1.7 水文地质37-38
- 3.1.8 工程地质38-39
- 3.1.9 园区地质环境问题39
- 3.2 社会经济状况39-42
- 3.2.1 潼关县社会经济状况39-42
- 3.2.2 园区社会经济状况42
- 3.3 矿业开发历史沿革42-49
- 3.3.1 矿业开采史42-45
- 3.3.2 采选冶工艺发展史45-49
- 第四章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条件分析49-75
- 4.1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区位条件分析49-54
- 4.1.1 地理位置49-50
- 4.1.2 自然条件50-54
- 4.2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资源分析54-63
- 4.2.1 矿产地质遗迹54-57
- 4.2.2 矿业生产遗迹57-60
- 4.2.3 矿业制成品60-61
- 4.2.4 矿山地质环境改变与地质灾害遗迹61-63
- 4.2.5 潼关安乐科技园现代黄金生产景观63
- 4.3 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分析63-70
- 4.3.1 佛头山佛教文化景观63-65
- 4.3.2 禁沟烽火战争文化景观65-66
- 4.3.3 潼关民风民俗文化景观66-69
- 4.3.4 佛头山自然生态景观69-70
- 4.4 矿业遗迹与自然人文景观评价70-72
- 4.4.1 矿业遗迹资源评价70-71
- 4.4.2 自然人文景观评价71-72
- 4.5 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条件分析评价72-75
- 4.5.1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72
- 4.5.2 潼关小秦岭金矿矿床类型独具特色,科学价值高72-73
- 4.5.3 矿业遗迹丰富典型,观赏价值高73
- 4.5.4 园区研究文献众多,旅游吸引潜力巨大73-74
- 4.5.5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74-75
- 第五章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构想75-89
- 5.1 矿山公园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75-77
- 5.1.1 矿山公园的发展战略75
- 5.1.2 矿山公园的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75-77
- 5.2 矿山公园建设总体布局77-79
- 5.2.1 园区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78-79
- 5.2.2 功能区79
- 5.3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构想79-86
- 5.3.1 塑造“中国西部第一金园”的品牌79-80
- 5.3.2 强化矿山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的综合功能80-81
- 5.3.3 凸显“黄金探秘”的主题旅游81-82
- 5.3.4 加强园区地质环境的生态恢复82-83
- 5.3.5 重视人文景观的整合,丰富矿山公园建设的内涵83-84
- 5.3.6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游览舒适度84-86
- 5.4 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支持、保障策略86-89
- 5.4.1 政策保障86-87
- 5.4.2 人才保障87
- 5.4.3 资金支持87-89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89-90
- 参考文献90-94
- 附录94-9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7-98
- 致谢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双双;张丽琴;田燕燕;马小平;;矿山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黄石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3 黄敬军;华建伟;王玉军;杨棉发;陈军;;废弃露采矿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2期
4 刘翠;王利娜;;矿山公园规划设计研究初探[J];矿业工程;2008年01期
5 何原荣;李丰生;朱晓媚;吴安湘;;中国矿山公园建设及其生态学意义之思考[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2期
6 张锦瑞;宁丽平;时力华;;矿山公园建设与对策研究——以唐山开滦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现代矿业;2009年03期
7 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8 陈丽荣,陈陇刚,薛煜洲;小秦岭加里东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侵位机制[J];陕西地质;1999年01期
9 王同文;刘志刚;苏顺余;;甘肃省白银市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经济转型[J];资源与产业;2006年05期
10 张志光;武法东;;建设内蒙古林西大井国家矿山公园的优势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红;[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满堂;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宏彦;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煤矸山景观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肖梅;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3 周嗣飞;遂昌县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提升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35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13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