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4 04:29

  本文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效应分析 出处:《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产业结构水平 区域发展水平 耦合效应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摘要】:文章在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区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两者综合指数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耦合关系进行量化测度和系统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两者耦合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滞后于区域发展综合水平,但两者正相关水平显著;两者耦合度高但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依据耦合-协调度将区域划分为三种耦合类型;区域社会发展是影响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主要因素。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evel,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both.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re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e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upling effec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blue economic zone of Shandong Peninsula lags behind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ut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was significant. The coupling degree is high bu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low. According to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the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coupling types. Reg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培育项目“我国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2012JDPY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开发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11YJC630130)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大专项“中国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AOCOUC201103)
【分类号】:F224;F592.7;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产业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是区域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和变化[1]。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劣是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元海;方齐云;;区域发展中地学要素效用的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2007年03期

2 杨世东;;安徽房地产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35期

3 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1年10期

4 高国力;;我国限制开发区域与禁止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04期

5 管卫华;林振山;陆玉麒;甄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09期

6 曾国平;苏宏;;我国西部服务业发展地区差异及其成因[J];统计与决策;2010年18期

7 ;声音[J];中国企业家;2010年05期

8 李海东;陈建欣;;基于SE-DEA模型的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现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任桂镇;赵先贵;郝鸿忠;;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2期

10 张济建;高正阳;;创业投资区域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蓉;;对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毓菁;让“知识财产”更有价值[N];苏州日报;2009年

2 张鸣;思南着力破解城镇建设发展难题[N];铜仁日报;2009年

3 记者 曹莉;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N];酒泉日报;2009年

4 张帆;凝聚区域文化之优势建设宜居和谐新北城[N];西安日报;2011年

5 实习生 刘丹萍 记者 姜艳;未来3年我省非正规就业可创造岗位650万[N];河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张瀚予 夏洁;长治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N];长治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动迁员盼94号院“开门”对话[N];昆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徐梓;宋晓梧委员: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韩婧;平谷稳步推进非农就业[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罗涟浩;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N];宁波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陶金;武安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及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蔡玲玲;我国高新园区发展中的政府规制行为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马丹丹;流域视角下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吴凯鸽;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王元桂;中国工业行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6 庄琦;特征地区的农户借贷需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梁保平;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D];西北大学;2001年

8 王跃杰;产业转移背景下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北物流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2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22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