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面塑艺术造型特征探析
本文关键词: 忻州面塑 民俗文化 造型特征 出处:《装饰》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忻州面塑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长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它种类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并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本文对忻州面塑进行了考察研究,试图从题材、寓意等方面对它的造型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Abstract]:As a form of expression of folk culture Xinzhou facial plastic art has gradually formed a simple and simple artistic style 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rich in variety with ric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Xinzhou facial plastic, and trie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its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 and implication.
【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分类号】:J528.4
【正文快照】: 面塑艺术是我国黄河文明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造型极为特别,在黄河流域流传了几千年,特别是在陕晋地区,种类丰富多彩,分布地域非常广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其中,地处晋北的忻州面塑相传源于元代末年,它结合了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以塑为主,着色为辅,用色明快,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宋新娟;民间面塑艺术文化内涵之研究[J];沧桑;2002年05期
2 李彦锋;李蕾;;浅论民间美术之美[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张瑞;;山西面塑艺术面面观[J];美术大观;2010年07期
4 郭建海;;试论忻州面塑艺术的形成及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郭桂珍;;山西民间面塑浅识[J];文物世界;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志亮;徐雯君;;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年08期
2 王雪;;河北黄骅民间面花造型寓意解析[J];美术大观;2013年04期
3 李文芳;;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4 林恩慈;;温州民间米塑工艺及其传承保护[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年01期
5 徐璐;;关中面花文化内涵追溯[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颖;村庄·民俗·民间美术[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鹏;吸纳精髓,融合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燕霞;山西省岚县“岚城面塑供会”民俗活动的考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倩;村落民俗文化构建中的面花互赠习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孙绪静;面花巧手饰婚嫁[D];山西大学;2008年
5 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D];辽宁大学;2009年
6 张秀丽;基于蒙古族文化精神传承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苗晟;山东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蕴卓;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福星;民间美术的界定和分类[J];美术观察;1997年02期
2 吕胜中;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J];美术研究;1994年01期
3 赵美燕;王欣;;关于山西金代黑瓷的若干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凤静;;广告行为叙事的民俗文化阐释[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王亚芳;;略论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高蕾;;白鹿原民俗文化研究[J];兰台世界;2008年03期
4 钟金贵;;论民俗文化与旅游[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张旭;;中美纪念馆设计中表现的民俗文化比较——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美国亚利桑那纪念馆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05期
6 刘红梅;陈潇;;浅谈汉语方言词汇与汉民俗文化[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J];学术交流;2009年11期
8 杜妍;王家民;;西安民俗文化旅游形象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09年24期
9 吴玉霞;;中国电影民俗文化的价值[J];电影评介;2010年09期
10 谭俊峰;;浅析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卫平;郑邦俊;;莆仙民俗文化浅析[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宁;;民俗文化翻译初探——以《福乐智慧》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杨太;;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4 冉砚农;;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讲话[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贯行;;闽北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浅探[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千寿山;;论我州旅游业中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展示[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谭纯武;;关于南宁民俗文化资源现状与发展的思考[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8 马东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业文化特征及其建构[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9 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吴文涛;;门头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继红;新春庙会突出奥运主题民俗文化奏响和谐乐章[N];国际商报;2007年
2 记者 唐亚南;传承民族文化 再现江淮古风[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7年
3 记者 先朝阳 谢志娟;第五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N];甘肃日报;2006年
4 吴锋 杨鲜明;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隆重开幕[N];陇东报;2006年
5 韩仕超邋王春娜;一位民俗文化使者的追求[N];团结报;2007年
6 邹领根;南丰“民俗文化”成冬季旅游热点[N];抚州日报;2008年
7 徐仲英;甘南特色民俗文化游开门迎客[N];甘肃日报;2008年
8 邓洪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N];广西政协报;2008年
9 杨文婷;西峰至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公交旅游专线正式通车[N];陇东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杨旭春;陕北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延安召开[N];延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年
4 曹亚丽;动画影像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代兴安;嘎达梅林之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远宏;粗瓷杂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洁;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杨大方;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2 邵明翔;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颖超;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赵丽敏;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民俗学问题[D];河南大学;2005年
5 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学意蕴[D];河南大学;2008年
6 胡术;方寸间的艺术[D];重庆大学;2009年
7 齐飞飞;东永安村的秧歌活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8 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金章;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尚水英;民俗文化视野中的通俗小说文本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9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4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