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IPA法的森林游憩者行前期望与游憩体验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哈尔滨森林游憩市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30 08:20

  本文关键词: 森林游憩 行前期望 满意度 出处:《林业经济问题》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择哈尔滨市4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森林公园游憩者的抽样调查,探讨森林游憩者游憩行为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的差异。运用调查样本结构分析、信度效度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对35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运用IPA法建构行前期望与实际游憩体验满意度矩阵分析表,以探讨游憩者游憩体验满意度水平并为森林游憩经营单位提升经营绩效提供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市场体验满意度均值为3.887,属于还好,行前期望与实际体验满意度差异明显;IPA分析证明哈尔滨的森林游憩特色在于自然环境资源,需要继续维护,缺点主要在于服务意识欠缺,未来需要加强。
[Abstract]:Four forest parks in Harbin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travel expectation of forest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actual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The sampl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validity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ample t-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356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IPA method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matrix analysis table of pre-trip expectation and actual recreation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evel of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and provide strategic suggestions for forest recreation management units to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of forest recreation market experience satisfaction in Harbin is 3.887. It is a good thing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expectation before travel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actual experience. IPA analysis prov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recreation in Harbin l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which need to be maintained, but the shortcomings mainly lie in the lack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与国际教育学院;兰州交通大学MBA教育中心;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20.36%[1],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家[2],森林游憩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森林游憩的研究国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研究领域从最初的资源开发、价值评估到研究游憩人群的类型及需求,对森林游憩理论贡献多有建树[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宏伟;田甜;李涛;李效文;贾黎明;;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徐克帅;朱海森;;国外游客满意度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论坛;2008年04期

4 罗艳菊;吴楚材;邓金阳;;基于游憩动机的游客游憩利用影响感知差异——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01期

5 赵玲;王尔大;苗翠翠;;ITCM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及改进[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6 田坤跃;;基于Fuzzy-IPA的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7 袁小红;刘婕;张伟朋;;基于IPA方法的南昌市游客满意度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王晓磊;许景伟;李传荣;胡丁猛;赵振磊;;济南南部山区夏季典型游憩林人体舒适度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3年05期

9 肖星;杜坤;;城市公园游憩者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10 廖嵘;森林游憩的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季清;;城市林业建设的新方式——景观生态林[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5期

2 王冰;宋力;;景观美学评价中心理物理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3 胡传伟;孙冰;陈勇;庄梅梅;;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4 卢杨;王小德;;太湖源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韩笑;杜先利;;基于五级态度量表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6 薛兴华;;游憩者对城市公园森林游憩环境特质的行为响应——以荆州市城市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施德群;张玉钧;;旅行费用法在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薛兴华;;城郊森林游憩活动的环境冲击——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9 肖建红;于庆东;陈东景;王敏;;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游憩价值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10 管露露;吴泽民;杨光;王楠;;马鞍山市采石矶城市森林公园游客的特征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晶;祁毅;曹大贵;徐建刚;;城市内河整治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肖随丽;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孙景波;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于苏建;福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的综合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德良;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董建文;福建中、南亚热带风景游憩林构建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韩哲英;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系统分析与整合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合肥城市化进程及城市森林格局动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曾硕勋;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净;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根苗;基于粗糙集的风景林景观美学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晓镜;冰冻灾害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艳;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公园满意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爱亮;游憩影响与环境解说之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陈男;神农架林区森林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郑彦妮;风景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严伟宾;城市森林游憩项目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红;杨尚坤;张慧;;济南市南部山区风景旅游区景观生态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2 李巍,李文军;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贾黎明,陈鑫峰,刘泽良,温晓红;太行山周边主要城市户外游憩需求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4 石金莲,李俊清,李绍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源结构调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吴文强,李吉跃,张志明,孙向阳,翟洪波;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陈应发,陈放鸣;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两种流行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7 艾运盛,,高岚,邱俊齐;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游憩效益的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8 曾凤章,王元华;神经网络在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宋晓华;;北京山区森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王华东,王建;城市景观生态学雏议[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真;西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苗;;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者行为特征及满意度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24期

2 侯宏杰;;北京市观光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13期

3 李进兵;;基于文化视角的游客满意度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杨宏伟;田甜;李涛;李效文;贾黎明;;北京山地森林游憩中游憩者活动特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夏宇尘;;旅游售后管理与游客满意度分析[J];中国商贸;2010年17期

6 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肖随丽;贾黎明;汪平;李江婧;;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8 杨文丽,董书赞;模糊评判在游客满意度分析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8期

9 张静;谭福庆;;云南西山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5期

10 蔡碧凡,吴章文;森林游憩的生态冲击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何亦星;千岛湖新景点“森林氧吧”开门迎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实习记者 安天;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通过省级评审[N];安康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欣;景区依赖型“农家乐”游客满意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温静;北京森林游憩区对游憩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王雪;游客抱怨行为及其处理满意度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4 郭燕;导游员满意度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夏振东;滚石广场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黄云娥;越南旅游业对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7 李晓;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赖启福;森林旅游住宿设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张红玉;旅游产品开发新视角[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10 杜传奇;天柱山森林公园可持续经营对策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5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75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