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经验模型:回顾与展望
本文选题:人体舒适度 切入点:温湿指数 出处:《旅游学刊》2015年12期
【摘要】:气候舒适度表征了人体在外界气象环境综合作用下感觉舒适或不舒适的程度,其对建筑设计、人体健康、旅游活动等均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度假旅游地的发展意义深远。气候舒适度研究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上百个评价模型,总体上可划分为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这两个大类。虽然以热平衡方程为基础的机理模型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在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理论研究"中日趋主流,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经验模型仍在"实践应用"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然而,由于缺乏对经验模型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在大量"引入性"实践应用中,对模型适用条件的判别分析不足且对评估分级标准也缺乏针对性调整,制约了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文章力图从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现实局限和未来展望等视角,对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经验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研究为经验模型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整体图景,详细阐明了众多经典模型的起源背景、计算公式和适用条件,并明确了这些模型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演进脉络;同时,研究在总结其应用领域和分析其现实局限的基础上,结合气候舒适度评价"经验-机理"的演化态势,进一步提出了融入热交换机理、发展专门化模型、制定针对性标准等3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Abstract]:Climate comfort represent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human body feels comfortable or uncomfortable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the external meteor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human health, tourism activities, etc. In particular, i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oliday tourist destinations. The study of climate comfort has seen hundreds of evaluation models in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Generally speak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empirical model and mechanism model. Although the mechanism model based on heat balance equation has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limate comfort evaluation since its birth in the 1960s. However, the empirical model,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1920s, still occupies half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detailed combing of the empirical model system, in a large number of "introduce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lack of discriminant analysis on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and the lack of pertinent adjustment to the evaluation and grading standard restrict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nature of climate comfort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limit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 the empirical model of climate comfort evaluation is comprehensively combed.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relatively clear picture for the empirical model, and explains the origin background of many classical models in detail. The formula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logical conne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se models are clarifi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ir application field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practical limit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trend of "experience-mechanism" in climate comfort evaluation, thre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heat exchange mechanism,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mod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argeted standard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气候变化下中国区域增长与公平控制”(2012CB95580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反季旅游市场潜力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12AJY008)资助~~
【分类号】:P46;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伟宏;何元庆;李宗省;王淑新;王春凤;;云南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2 刘继韩;秦皇岛市旅游生理气候评价[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3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4 吴普;席建超;葛全胜;;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5 王胜;田红;谢五三;唐为安;丁霞;;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6 吴普;葛全胜;;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7 刘长运;鸡公山旅游气候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1期
8 郑衡宇;骆培聪;吕刚;;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避暑休闲气候评价[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9 马丽君;孙根年;;中国西部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J];干旱区地理;2009年05期
10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平;岳志春;郭北玲;马文敏;;基于人体舒适度的城市绿地面积的确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2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3 杨尚英;胡静;;气象灾害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翁玲;姚正兰;陈宇;;赤水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5 徐永华;喻家龙;;黄山生理气候与旅游[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6 郭俊刚;王淑娟;;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7 白刚;胡秀丽;吴明作;;河南省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变异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5期
8 曹伟宏;何元庆;李宗省;王淑新;王春凤;;云南丽江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9 卜政花;周春玲;颜凤娟;;广场和草坪夏季微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24期
10 ;Model of leaf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Populus tomentosa Carr[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瑛;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在河岸生态修复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向立平;空调客车内气流分布特性及动态热舒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齐增湘;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姚玉敏;绿化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燕;贵州避暑旅游品牌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武俊丽;基于同步协调判别法的厦门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季青;闽东南沿海地区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焕荣;遗传规划在电力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毕明;京津冀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姜宗香;重庆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游人舒适度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9 何静;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娄会品;土壤生物工程在北京郊区生态护岸应用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鼎煌 ,陈健 ,崔森 ,李重和;北京居住楼区绿化的夏季辐射效益[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2 彭林英;曹金平;张艳菲;王全兰;程新巧;;川西高原若尔盖旅游气候资源及旅游舒适期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4 郭成香,石凤云;四川省夏季气候舒适度的探讨[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孙满英;周秉根;程晓丽;;九华山旅游气候适宜性及其对客流量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王明娜;孙彦坤;;哈尔滨地区冬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综合评判[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刘实;姚渝丽;徐威;;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于洋;王尔大;;基于SWOT分析的海岛旅游业开发策略研究——以辽宁大连王家镇海王九岛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9 郭康;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年02期
10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波荣;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孙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及其环境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谈建国;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成芳;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李萍;杭州市旅游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张玉兰;中卫沙坡头旅游气候资源及旅游气象服务指标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王华芳;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邢娜;热舒适条件下的船舶空调节能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余永江;基于人体与环境热量平衡模型的中暑等级预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伍华平;暴雨模拟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对比试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闫业超;岳书平;刘学华;王丹丹;陈慧;;国内外气候舒适度评价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2 王秀丽;黄瑞;;大跨度舞台的舒适度评价与合理设计[J];甘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张丙强;李亮;;人车路系统三维耦合振动分析及舒适度评价[J];计算力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冯君;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列入其中[N];中国气象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一鸣;外骨骼装备舒适度评价指标的实验探究及设计参考[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民;“房桥合一”结构大跨度站厅振动响应分析及舒适度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姚建辉;基于肌肉力的驾驶不舒适度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黄世明;轨道交通与建筑物共建结构车致振动舒适度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林森;高速列车综合舒适度评价标准研究及测试模型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李健;高速铁路线路设计方案舒适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李娜;基于GIS的东部沿海城市气候舒适度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吴俊伟;大跨公共建筑舒适度分析[D];中南大学;2014年
9 徐欣;人行悬索桥舒适度评价及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9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