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 + 社会网络分析法 ; 参考:《资源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采集入境游客信息;运用地图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外国团队旅游流以北京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流动地区集中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②外国团队旅游流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产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③外国团队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网络,核心区包括北京、西安、上海等13个节点;④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对外国团客出入境口岸选择、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流动均具有决定性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网络结构、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建议。
[Abstract]:By means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nformation of inbound tourists was collected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Xi'an,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foreign teams traveling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map method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entry and exit ports are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the floating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s population line.(2) the directed flow of foreign team tourism flows conforms to the "law of two and eight", that is, 80% of the directed flows occur between 20% of the urban pairs as the core-edge network. The core area includes 13 nodes, such as Beijing, Xi'an, Shanghai, etc.(4) the route designed by travel agency has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and exit ports for foreign group guests and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flow of group travel flow.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the suggestions of optimiz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expanding the foreign market of inbound tourism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研究”(编号:4107109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10673)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2 吴晋峰;潘旭莉;;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3 李创新;马耀峰;郑鹏;亢雄;;基于STSM的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结构特征分析——以中国入境旅游六大典型区域为例[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4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5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6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7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8 牛亚菲,谢丽波,刘春凤;北京市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特征与调控对策[J];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9 钟士恩;张捷;周强;董雪旺;李敏;刘泽华;;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流空间集中性[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10 刘法建;张捷;章锦河;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燕;旅游团队“食物链”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文勇;李冬梅;李桃;;阿坝州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3 夏玢;景区集群开发对客流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以安徽省潜山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蔡大鑫;刘少军;田光辉;许向春;崔丹;张京红;;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6期
5 侯德娟;;企业员工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基于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实证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万怀宇;林友芳;黄厚宽;;社会网络中的链接稳定性预测问题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魏顺平;;2010年度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研究进展调查与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颜磊;许学工;章小平;;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林荣恒;章晖;邹华;;面向SNS用户访问行为的Web缓存预测替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钱振华;;国内科技哲学领域合著者派系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长生;;旅游产业国际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赵耀;沈洪洲;宗乾进;袁勤俭;;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研究——以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国霞;鲁亿方;徐银梅;;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视角看实验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江倩苗;赵燕平;;基于电子邮件分析的企业员工网络监测模型[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郑俊;王少平;曹俊;;卡伦堡工业共生网络结构特征的演化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钟钢;曹俊;曹丽君;王少平;;产业共生网络结构的量化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焕;白松竹;;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指数及评价[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严斧;雷凌;蒋江龙;苏江峰;徐小进;;张家界市旅游客流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4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祝亚;基于旅游业外部性的公共景区定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鹏耀;网络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葛笑春;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联盟:协同网络及其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张s
本文编号:1741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4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