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景区的准入批量与最大容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3 13:26

  本文选题:旅游景区 + 旅游生产线 ; 参考:《旅游学刊》2013年04期


【摘要】:最近,学者黄羊山在多篇文章中对我国一些标准和规范里的旅游空间容量算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并做出了重要改进。但是,其提出的"取小法"虽然能够保证了游客数不超过景点的容量限制,却没有考虑景点之间距离对容量的影响,且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难懂。文章以游客在景区中的移动行为为出发点,将景区旅游线路类比为旅游生产线,利用旅游生产线的平行移动特征,推导出在景区日开放时间内能够准入的游客批数和接待量模型。然后,利用景区内景点游览时间的最大公约数进行景点分解,按照分解后的子景点设置进入批量,从而分别给出了有游览顺序和无游览顺序的旅游高峰期的最大容量计算模型。最后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确实可以在旅游高峰期尽量减少景点闲置提高接待量。
[Abstract]:Recently, in many articles, the scholar Huangyang Mountain has made some research on the algorithm of tourist space capacity in some standards and norms of our country, and has made some important improvements.However, the "taking small" method proposed by it can ensure that the number of tourists does not exceed the capacity limit of scenic spots, but it does not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distance between scenic spots on capacity, and the derivation process is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Based on the moving behavior of tourists in the scenic are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ourist route of the scenic spot with the tourism production line, and makes use of the parallel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urism production line.The model of the number of visitors and the number of visitors can be entered during the opening hours of the scenic spot is derived.Then, the maximum common divisor of the scenic spot tour time is used to decompose the scenic spot and enter the batch according to the decomposed sub-scenic spot setting, and then the maximum capacity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peak tourism period with and without tour order is given respectively.Finall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reduce the idle tourist spots and increase the reception in the peak period of tourism as far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分类号】:F590;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羊山;;风景区空间容量计算方法的错误[J];城市规划;2006年06期

2 黄羊山;;旅游空间日容量的周转率改正[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3 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年06期

4 黄羊山;;对旅游空间容量计算方法的数学思考[J];旅游学刊;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华;;探索与风景资源有效保护相协调的风景区规划机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李鹏;;吉林北山风景区发展的基本构思[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3 翟付顺;于守超;张秀省;李文静;;集群型风景区规划研究——以景阳冈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4 王文哲;刘敏;梁青;;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5 常兵;邱天怡;;黄山温泉风景区旅游总体策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6 刘玲;;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评价——以东坡赤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张影莎;罗振;苏勤;;基于应用视角的旅游容量测算和管理方法回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魏菲菲;李铁松;;八台山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9 刘临安;徐境;;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的思路与方法——以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旅游区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魏民,李树山;论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与“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柯;许韶立;朱玉芳;李若凝;;论我国旅游地超载的环境风险与防范——以嵩山风景名胜区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向守乾;罗文君;;旅游型海岛城镇控规规模控制方法研究——以珠海市桂山岛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晓杰;李景奇;;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艳;;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初探——以红枫湖观景山、花鱼洞景区规划为例[A];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第二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胡一可;杨锐;;风景名胜区边界划定方法研究——以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智聪;;初论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初创期的特点与历史局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政财;侯碧清;彭锋;;太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景观评价与建设对策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温莹蕾;游小文;;山岳型旅游区道路系统的规划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炳越;陈萍;邓武功;;具有风景区特色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以岳阳市南湖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2 尹郑刚;沙漠旅游主客体系统及景区竞争优势:典型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汪辉;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于航;森林公园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翁钢民;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建东;城市风景名胜公园环境容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明;巢湖市环巢湖区域空间资源评价及规划布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霞;平遥古城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国j;风景区建设中造成工程变更的因素及其管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敬;千岛湖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亮亮;中国国家公园评价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广宇;山岳型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测算及其调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和西芳;陕西帝王陵墓旅游资源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谢立虹;长沙市“农家乐”星级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谢志杰;山岳型风景区旅游点服务建筑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林;黄山风景区物质容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2期

2 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年03期

3 黄羊山;;风景区空间容量计算方法的错误[J];城市规划;2006年06期

4 黄羊山;;旅游空间日容量的周转率改正[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5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6 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7 骆培聪;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8 解庆林,王敦球,李金城,陈建华,林维强;桂林七星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刘庆友,冯立梅,杨达源,冒宇晨;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宋子千;峰值指标:旅游空间容量估算的一种新方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涛 ,张伟;北京市旅游景区(点)停车问题现状及解决方法[J];道路交通管理;2003年06期

2 王立新;;我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03期

3 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4 李万东;李钰;;民营企业与云南旅游景区开发[J];学术探索;2006年05期

5 陈殿阁;;国内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比较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6年02期

6 曹三强;潘秋玲;;中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7 田勇;孙艳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模型确立研究[J];价格月刊;2007年02期

8 郭燕;赵立勤;谢力宁;;基于服务利润链理论的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提升策略探讨[J];企业活力;2007年06期

9 王鹏;;旅游景区:健全安全管理系统[J];旅游时代;2007年07期

10 余述琼;刘金峰;刘莉蓉;;浅谈旅游景区治理——以广西凭祥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跃东;;河南旅游景区协同营销策略思考[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羊山;王德富;许辉;吴瑞红;;景区游憩活动产生噪声分析及对策——以南京旅游景区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罗浩;陈敬堂;;黄金周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旅游景区应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伟成;;创新是“发展中景区”的必然出路[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5 罗浩;唐文跃;;黄金周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旅游景区应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侯晓敏;;节事活动在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以南京国际梅花节为例[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覃新萍;;大型旅游景区的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探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8 母泽亮;;顾客让渡价值理论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椒良;;让科学发展观引领温岭旅游景区跨跃式发展[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中波;;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东;旅游景区超载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龙金鹏;武汉新建草原旅游景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通讯员 孙国富;天池景区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N];昌吉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金卓颖;我市今年将整治20个旅游景区[N];贵阳日报;2007年

5 卢敏;确保崆峒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验收成功[N];平凉日报;2006年

6 记者 谷筝 通讯员 刘旭忠;我市3个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N];四平日报;2006年

7 彭楚兵;全市3家旅游景区晋升国家3A级[N];永州日报;2007年

8 王玉贵;阆中古城被批准为4A级景区[N];南充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朱明;风景这边真好[N];平凉日报;2008年

10 王秋峰;我市两景区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N];商洛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阎友兵;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福庆;森林旅游投资建设战略理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郭剑英;旅游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立生;中国城市RBD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美宁;宝鸡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重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永翔;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郭亚军;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北大学;2004年

4 杨曦东;贵州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郭建文;中国沙漠旅游景区品牌建设与推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倪玉屏;基于产品导向的旅游景区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郝迎成;民营企业旅游景区投资与经营决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蒋斌华;湘西猛洞河景区市场营销策略[D];湖南大学;2004年

9 康曼;中国传统人文景观的现代开发利用[D];河北大学;2010年

10 曹红春;红色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4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44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1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