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地关系的考古学观察——以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
本文选题:内蒙古中南部 + 先秦两汉时期 ; 参考:《考古与文物》2013年04期
【摘要】:内蒙古中南部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地带的中段,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对气候变化反映明显。我们从内蒙古中南部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对仰韶文化早期至两汉时期的遗址数量、规模、海拔高度和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进行分析和研究,借以探讨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
[Abstract]: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ecoton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transition zone of semi-humid and semi-arid areas, which reflects the climate change obviously.Starting from the region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data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nhe River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nner Mongolia, we analyze and study the number, scale, altitude and changes of different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from the early Yangshao culture to the Han Dynasty.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in this area.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3XKG002)资助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吉发习;马耀圻;;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考古;1979年04期
2 崔璇;斯琴;刘幻真;何林;;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4年02期
3 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02期
4 史蒂芬·科瓦勒斯基;沈辛成;;区域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文物;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2 索秀芬;李少兵;;小河沿文化年代和源流[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3 蔡大伟;曹建恩;陈全家;韩璐;周慧;朱泓;;内蒙古凉城县春秋时期古代马线粒体DNA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4 滕铭予;王春斌;;东周时期三晋地区的北方文化因素[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5 王立新;;秦统一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及其历史背景[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6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王乐文;朱开沟遗址出土遗存分析[J];北方文物;2004年03期
8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李水城;王辉;曹炜;张翼飞;;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1年04期
9 聂宗笙,李克,陈健;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中、晚全新世活动的发现[J];地质科学;1986年03期
10 魏峻;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演变的环境学透视[J];华夏考古;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虎;;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2 田广金;;内蒙古岱海地区仰韶时代文化遗址的调查[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3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4 魏坚;;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5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6 魏坚;;准格尔旗寨子塔、二里半考古主要收获[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7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8 王连葵;;河套和岱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9 崔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河套地区与燕山南北的文化联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10 索秀芬;李少兵;;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D];吉林大学;2006年
3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敬雷;青海省西宁市陶家寨汉晋时期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陈畅;岱海地区战国时期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常娥;内蒙古长城地带先秦时期人类遗骸的DNA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蒋璐;中国北方地区汉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菲菲;晋中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金松;岱海地区早期游牧民族墓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任彦军;北宋时期陕北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聚锋;陶寺聚落与酋邦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凤芝;试论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的诞生[D];河北大学;2001年
7 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薛少燕;黄河流域中游原始建筑可能性探索[D];浙江大学;2006年
9 韩辉;淳化枣树沟脑先周时期遗存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洪猛;双湾墓葬及沙井文化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许永杰;长城沿线周秦时期双耳陶器的初步考察[J];北方文物;1992年02期
2 ;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J];考古;1976年06期
3 戴应新;;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娍查[J];考古;1977年03期
4 谢端琚;;甘肃永靖莲花台辛店文化遗址[J];考古;1980年04期
5 寿田;;太原光社新石器时代恴址的v|s朐庥鯷J];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1期
6 汪宇平;;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1961年09期
7 解希恭;;光社遗址调查试掘简报[J];文物;1962年Z1期
8 尹盛平;王均显;;扶风刘家姜戎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198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加林,王爱民,缪磊磊,刘宇;人地关系的历史探源[J];西北史地;1999年02期
2 田广金,唐晓峰;岱海地区距今7000-2000年间人地关系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3期
3 葛绪广;;基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马洪元;;试论民俗演化与人地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J];人文地理;1992年01期
5 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6 邹逸麟;论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过程及今后发展[J];学术月刊;2003年06期
7 任启平,陈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百年变迁研究——人口、城市与交通发展[J];人文地理;2004年05期
8 宋豫秦;考古学与人地关系研究[J];中原文物;2002年06期
9 陈朝云;顺应生态环境与遵循人地关系:商代聚落的择立要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张贞揱;;人地关系与地理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文荣;武友德;潘玉君;;基于控制论的人地关系系统调控与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周尚意;张萌;;区域尺度与人地关系探讨[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王真;徐建华;赵晗;杨广;;重塑滨海地区的新型“人地关系”[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鲁少华;;人地关系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刘成武;黄利民;吴斌祥;;论人地关系变化对湖北省自然灾害的影响[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龚建华;鲁学军;林珲;;虚拟地理环境与可计算人地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康俊香;张祖群;赵荣;;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观[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孟华;秦耀辰;;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透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陈兆俭;;基于人地关系视野下乡土聚落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文坡;易县北福地文化遗址一年荣获两大发现奖[N];保定日报;2005年
2 张德一;义井文化遗址[N];太原日报;2008年
3 邓红阳;仰韶文化遗址竟当“垃圾”被挖毁[N];法制日报;2007年
4 记者 龙军;高庙文化遗址考古研究有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原建军邋实习生 程先苗;西安是丝路起点国际公认[N];西安日报;2007年
6 记者 陶玮;史前文化 我们期待着与你对话[N];嘉兴日报;2008年
7 记者 黄雪英邋王培泉;传承井盐文化自贡天车踏上复兴路[N];自贡日报;2008年
8 张珏娟;古蜀文化遗址有望入“世遗”[N];四川日报;2008年
9 杜晶;我市将摸清革命遗址遗迹“家底”[N];宜兴日报;2010年
10 原建军;北首岭遗址将建遗址公园[N];西安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2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陈丽霞;温州人地关系研究:960-1840[D];浙江大学;2005年
7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刚;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萍;和谐社会视阈下人地关系伦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黄琳;人类文明演进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华杰;广西人地关系现状、趋势与优化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鹏;齐齐哈尔主要历史文化遗址探析[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6 杨兴胜;景德镇陶瓷文化遗址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7 罗峰;农地制度约束下的人地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丽歌;宋代福建与两广地区人地关系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包广静;基于人地关系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67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6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