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长三角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及其评价

发布时间:2018-04-19 19:13

  本文选题:旅游中心地 + 等级体系 ; 参考:《城市问题》2013年04期


【摘要】:旅游中心地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构建旅游中心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通过计算长三角各城市的旅游综合实力指数,对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旅游中心地旅游综合实力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等级体系可以划分为国家级旅游中心地、省域级旅游中心地、区域级旅游中心地和地方级旅游中心地四个等级。其中,上海为第一等级,其旅游综合实力指数达到182.365,杭州、南京和苏州为第二等级,旅游综合实力指数分别为69.582、65.354和59.665,无锡、宁波、绍兴、温州、常州为第三等级,旅游综合实力指数分别为49.234、44.257、41.227、25.697和22.56,湖州、嘉兴、舟山、南通、扬州、镇江等城市为第四等级。
[Abstract]:The tourism center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ourism development .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center ,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tourism center grade system is carried out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ouris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aches 182.365 , 65.354 and 59.665 , Wuxi , Ningbo , Shaoxing , Wenzhou , Changzhou as the third level , and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dex of tourism is 49.234 , 44.257 , 41.227 , 25.697 and 22.56 , respectively .

【作者单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09)
【分类号】:F59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宇明,全伟,胡燕雯,张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2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3 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4年05期

4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5 谢元鲁;论市域旅游的中心—边缘结构及旅游要素配置——以成都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崔凤军;城市旅游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关于杭州旅游接轨上海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庸;常榜扣;;西北地区城市聚集区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翟代清;河南省本地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优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杜嫣;;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商业化现象探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Z1期

4 蒋长春,黄金火;夹o草堂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陈菁;;基于图谱的福建省人口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J];莆田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胡茜;;论旅游与传播的互动[J];新闻世界;2009年08期

7 于向;钟华;陈晨;;长三角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徐正旭;秦纪强;;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李慧欣;生态旅游承载量与旅游区经济发展[J];前沿;2004年05期

10 李慧欣;;非优区位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策略——以泰安徂徕山为例[J];前沿;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祖群;王子杰;崔旭;;京津冀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初步研究——兼论“十二五”京津冀旅游政策调整[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刘雪;;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辉;刘耀林;;基于曲边voronoi图和空间扩散方程的基准地价平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张巨才;;基于品牌定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河北为例[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厚义;胡航;陈常亮;;贵州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10 藏留洋;刘健;;城市边缘区总体规划环评的几个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长乐;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发展中的作用[J];浦东开发;2003年01期

2 谢正峰;王倩;;广州市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热带地理;2009年02期

3 许迎华;对西安、重庆、成都城市中心性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年06期

4 王滔,甘颖进,杨开忠;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年06期

5 汪宇明,全伟,胡燕雯,张朋;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提升上海都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6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7 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年01期

8 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4年05期

9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10 孙斌栋;胥建华;冯卓琛;;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与城市发展[J];人文地理;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2年长三角15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较分析[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09期

2 陈国权,李院林;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3 季坚;"2004年长三角质量月活动新闻发布暨质量专家为企业义务咨询服务首发式"在南京 召开长三角质量技监部门合作互认跨上新台阶[J];上海标准化;2004年09期

4 季建业;对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环境经济;2004年11期

5 王碧峰;我国城市经济圈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2期

6 曾锴,马传军,赵林度;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05年01期

7 张良;区域发展模式:从中心扩散型到联动整合型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战略定位对长三角区域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江南;长三角五城市跻身综合竞争力前十位[J];江南论坛;2005年04期

9 ;农民工给珠三角上课[J];长三角;2005年03期

10 胡勇;;长三角城市群:四个关系亟需处理[J];浙江经济;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锋;;长三角的区域联动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A];中国城市经济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世博会与长三角城市联动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士林;;艺术与长三角都市群文明[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钱敏;;长三角经济区物流产业的战略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陆玉龙;;宁杭城市带发展战略论纲[A];2006中国科协年会9.2分会场——人居环境与宜居城市论文集[C];2006年

5 潘健勇;;长三角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问题及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6 ;常州拟建长三角最大医药物流中心[A];兴业杯首届中国制药装备论文集[C];2005年

7 陆玉龙;;宁杭城市带发展战略论纲[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施祖麟;毕亮亮;;长三角城市群的联动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10 孙世界;;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发展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谭新政;长三角为何暂不扩容[N];解放日报;2005年

2 辛华;长三角悄然转“新”[N];江苏经济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一凡;中信泰富陈兵长三角[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4 刘顿;长三角“湿地悖论”何时终结[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辛桦;“长三角俱乐部”门槛有多高[N];江苏经济报;2006年

6 东方;“泛长三角”应提上战略议程[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特约撰稿 张俊才;长三角:“十一五”规划悬念有几多?[N];建筑时报;2006年

8 记者  李洪波;“金龙”跻身“长三角”房企80强[N];丽水日报;2006年

9 常国梁;我市加入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N];泰州日报;2007年

10 屈凌燕 叶超 高路;外贸回升内需强劲 长三角又现“用工荒”[N];经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明星;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3 李仁涵;我国大都市交通圈发展模式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王永刚;中国城市群经济规模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樊福卓;区域分工:理论、度量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张若雪;产业的转移、升级、整合与中国经济[D];复旦大学;2009年

9 王圣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地理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大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程豫;“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联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丁正源;基于产业结构的城市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景学宝;区域旅游房地产综合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杨文智;长三角城市可达性与FDI区位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翟孝强;关于把上海建成世界城市的思考[D];东南大学;2006年

6 郑元凯;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亚琼;内蒙古地区旅游中心地体系构建以及特征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欣;长三角向西部产业转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林玲;2004~2008年长三角地区研究生就业态势的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虞光;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FDI区域聚集演化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74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74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