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的视角
本文选题:老少边穷地区 + 旅游业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多样性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但是,强调对遗产的保护并非要走杜绝开发的绝对静止的路子。因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不仅使遗产资源依凭其社会、美学、历史价值发挥经济功用,反过来也为更好地保护遗产提供了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遗产地脆弱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仍面临着协调旅游需求与供给能力的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开发的模式应为:在反贫困与保遗产耦合的新视角下,涵盖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元目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即政府、企业、居民多元主体,既尊重文化个性特色又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既创新开发又注重保护,稳速高质增长的一种模式。
[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and diversity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 the basis of tourism. However, the emphasis on heritage protection is not an absolute static path to prevent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old and the poor areas not only makes the heritage resources depend on its social,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value to give play to its economic func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more stable economic base for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At present, the fragile humanistic ecology an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s heritage land are still facing the severe test of coordinating tourism demand and supply 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old and poor areas should be as follows: under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upling of anti-poverty and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 multi-objective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should be covered, including macro, meso, micro, government, enterprises, etc. The pluralistic main body of residents re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ersonality and adapts to diversified market demands, innovates and develops and pays attention to protection, and increases at a steady speed and high qualit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G122;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汉琴;;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J];当代经济;2011年11期
2 苏东海;;关于生态博物馆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1995年02期
3 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真林;;旅游扶贫的一种模型化解释[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2 徐燕;殷红梅;;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村寨扶贫建设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3 余青;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4 曾启鸿;袁书琪;;永定土楼生态博物馆建设构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燕琴;;旅游扶贫中社区居民态度的分异与主要矛盾——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1期
6 张晓松;生态保护理念下的长角苗文化──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田野调查及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7 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8 周真刚;试论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嘎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9 苏琨;郝索;;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9期
10 朱国兴;翟金芝;;旅游业辐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蕊;清江流域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雨迪;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双;西部民族地区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3 陈红玲;论民俗旅游——兼论桂北民俗旅游长廊的开发[D];广西大学;2003年
4 刘艳;基于生态博物馆理论下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建峰;民族旅游村景园规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伟庆;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创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永萍;甘南藏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许忠秋;恩施地区文化景观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杨秀珍;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应龙;贫困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徐小燕;BOT模式在我国西部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年07期
2 ;湖南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财会通讯;1987年02期
3 龙茂兴;;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J];发展;2006年09期
4 常慧丽;;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0期
5 蔡雄,程道品;开发一方景区 繁荣地方经济 致富周边百姓——安顺地区旅游扶贫的功能与模式[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蔡雄;连漪;;穷乡僻壤奔小康——黄山汤口村发展旅游的调查[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年01期
7 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10 冯学钢;皖西地区旅游开发扶贫探讨[J];经济地理;199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长春;行政边界地区PPT战略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建辉;聂小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大众商务;2010年14期
2 孙华;;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与利用[J];文化学刊;2007年02期
3 牟维;李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博弈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7期
4 李林;;“文化线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5 ;遗产保护新思维 多元保护,科学发展[J];建筑与文化;2009年06期
6 王黎明;;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J];山西建筑;2010年26期
7 于春敏;;论新时期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朱煜杰;;中西遗产保护比较的几点思考:一个跨文化的视角[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9 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铂净;少林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历史曲折[J];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英;;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以安顺屯堡文化为例[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世光;;开发与利用是遗产保护的基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3 孟华;秦耀辰;;中国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两难还是双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Stephen;陈泽成;;人类遗产再利用的本质与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冯骥才;;担当起文化救灾的责任——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6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龚坚;;从国家与地方看民间文化遗产化的实践[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为重建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贡献力量——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在京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A];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C];2008年
10 李连仲;;生态安全是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大前提[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荣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利用[N];学习时报;2006年
2 世界遗产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培训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记者 徐蕴海 张晓亮;百余专家在苏论遗产保护[N];苏州日报;2008年
4 徐森;江苏运河沿线八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记者 张轶;我市全面启动工业遗产保护[N];大连日报;2009年
6 记者 虞洁 周铭扬;大运河遗产保护峰会在锡举行[N];华东旅游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丽;贵州遗产保护和发展世行项目启动仪式在关岭地质公园举行[N];贵州日报;2009年
8 来建强;福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注重遗产保护[N];中国文物报;2010年
9 汪建根;首个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许金波;弘扬国宝南迁精神 增强遗产保护意识[N];乐山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3 周亚琦;城市遗产保护资金配置效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丁援;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尹柱角;一山一水一圣人[D];山东大学;2006年
7 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D];清华大学;2008年
8 潘怿晗;皇家园林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刘斌;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机制研究与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博;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曹娟;原真性概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靳秒;大运河遗产小道的美学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婉斐;隋唐大运河开封段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高凯;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6 王坤;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旅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何仲禹;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8 赵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9 李国艺;珠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初探[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浩;论《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对我国的立法借鉴[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6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8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