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景区类企业盈利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2 16:25

  本文选题:盈利模式 + 景区类企业 ; 参考:《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我国的旅游产业正呈现出一种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旅游市场的客户需求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为更加注重体验价值实现的休闲度假旅游;《旅游法》为首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给予了旅游行业更多的规范和引导。因此,景区类企业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门票”盈利已经不适宜当今的旅游市场环境。我国景区盈利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传统阶段、成长阶段和当今的“产业链盈利模式”阶段,突破了景区类企业传统盈利点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以上市公司为首的景区类企业正呈现出一种利润来源产业链化的发展趋势,但大多数景区仍然难逃单一“门票盈利”模式的束缚。本文从理论支撑、内涵解读、到模型构建、实证分析几个环节对景区的“产业链盈利模式”进行完整而科学的系统性分析,论述了“产业链盈利”的适用性和“门票盈利”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项研究领域的缺憾,并为景区类企业优化盈利模式提出合理性建议。首先,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盈利模式的内涵和旅游景区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详解价值链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然后,对景区类企业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并构建“产业链盈利模式”的研究模型;最后选取9家景区类上市公司4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产业链盈利模式”的三大组成:门票类核心业务盈利、餐饮住宿等服务类业务盈利、相关产业的增值类业务盈利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链盈利模式”三类业务的盈利能力对盈利质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当前阶段门票类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仍然对景区类企业盈利质量的影响最大,但服务类业务对盈利质量的影响仅仅略低于此,增值类业务次之。基于“门票盈利”的局限性,本文从重点发展基础服务类业务,优化发展核心业务、兼顾开展增值业务的几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Abstract]:The tourism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is showing a trend of develo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customer demand of tourism market has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sightseeing tourism to leisure vacation tourism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experience value, an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eaded by "Tourism Law" have given more norms and guidance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refore, the profit of scenic spot enterprises has been unsuitable for today's tourism market.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fit model of scenic spots in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the traditional stage, the growth stage and the stage of "industry chain profit mode", which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rofit point of scenic spot enterprises. At present, the scenic spot enterprises head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are showing a trend of profit source industry chain, but most scenic spots are still bound by the single "ticket profit" model. In this paper, from theoretical support,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to model constructi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everal link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profit model" of the scenic spot for a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industry chain profit" and the limitation of "ticket profit", which to some extent fills up the shortcoming of this research field,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scenic spot enterprise to optimize the profit model.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ofit model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ofit model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explains the value chain theory, life cycle theory and public produc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it model of scenic spot enterprises, and constructs the research model of "profit model of industrial chain". Finally, the data of 9 listed companies in scenic spots are selected as sample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industry chain profit model": the profit of the core business of ticket, the profit of the service business such as catering and lodg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fit of the value-added business of the related industry on the profit quality of the enterpris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three types of business in the "industry chain profit mode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rofit quality, although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core business of ticket type still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profit quality of the scenic enterprises at the present stage. But the effect of service business on profit quality is only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of value-added business. Based on the limitation of "ticket profi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veloping the basic service business,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business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added business.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金涛;;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升景区管理水平[J];信息网络;2008年07期

2 姜萍;陈娟;;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05期

3 姜锐;;浅析公益性旅游景区容量的测度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6期

4 蒋万榜;;推进国内精品景区管理率先国际化[J];决策;2011年09期

5 杨栋;孙诗靓;;高职院校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1期

6 徐国伟;;公园景区管理的创新思考和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24期

7 邓宁新;衡量景务服务质量 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旅游景区“评星”标准出台[J];旅游;2000年02期

8 ;省文明委召开郑汴洛沿黄旅游线文明景区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会议[J];文明与宣传;2001年04期

9 张丽华,陈丽萍;旅游名牌景区建设问题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姜萍;众望所托 任重道远——写在"景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闭幕之际[J];今日国土;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娟;;关于景区讲解管理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2 何孟辑;;精心打造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景区游乐精品[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3 孙九霞;;遇龙河景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4 孙诗靓;马波;;景区—社区系统中权力与制度的相关矛盾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组;;对中国世界双重和自然遗产景区的考察报告(下)[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6 ;杭州西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评析[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7 黄金葵;;景区客流疏导预警机制方案设计[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8 朱海霞;曲守璐;;大明宫5A级景区综合评价及建设路径选择[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组;;对中国世界双重和自然遗产景区的考察报告(上)[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10 邢贵升;;对永济旅游景区发展的深层次思考[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书 越;解放和发展景区文化生产力[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巅峰智业机构北京国智景元景区投资管理公司 赵铭熙;迅速盘活中小旅游景区(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巅峰智业机构北京国智景元景区投资管理公司 赵铭熙;迅速盘活中小旅游景区(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张莉;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赵铭熙;景区管理的新潮流——景区托管(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吴文学;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余小军;创A级景区 建旅游精品[N];广西日报;2008年

8 记者 王玉兰;尖扎举办旅游与景区管理培训班[N];黄南报;2008年

9 向远定;旅游景区如何进行有效安全管理[N];中国旅游报;2008年

10 石宏伟;省旅游局在商南举办景区管理人员培训班[N];商洛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震;游客感知景区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黄鹂;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梦;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尹郑刚;沙漠旅游主客体系统及景区竞争优势:典型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曦娟;城市开放式景区旅游景观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龚胜建;基于需求分析的景区员工培训设计及其效果评估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3 张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型小城镇景区与镇区互动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罗文杰;链子溪景区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至楠;旅游对沙漠型旅游景区沙坡形态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6 姚润;公共资源类景区免费开放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刘杨;基于位置服务的旅游景区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怡;喀斯特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包s,

本文编号:1834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834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