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流媒介的角度谈民俗与文学研究
本文选题:交流媒介 + 民俗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摘要】:一直以来,民俗与文学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它们各有其独特特点。作家采用多种方式吸收、改编和呈现民俗,因为民俗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应将民俗的研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将民俗与其它审美媒介进行融合,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民俗作为媒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民俗信息的功能性和多样性做出更恰当的评论。
[Abstract]:Folklore and literature have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as oral form and written form,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riters absorb, adapt and present folklore in a variety of ways, because folklore is a part of society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folklore should be placed in a broader context, and folklore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other aesthetic media. So that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folklore as a medium, on this basis, we can make a more appropriate comment on the function and diversity of folklore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K890;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仁琮;文学的情和情的文学[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刘春英;;日本随笔文学论[J];日本研究;1990年02期
3 蔡毅;创造者的角色和位置——宗教中的人与文学中的人[J];社会科学家;1992年04期
4 海维谅;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的初期文学[J];阿拉伯世界;1994年04期
5 张劲松;文学·期刊·市场[J];理论与创作;1994年01期
6 魏金声;萨特的“介入文学”与存在主义[J];教学与研究;1995年04期
7 张荣翼;第三世界文学与“他者编码”[J];文史哲;1995年03期
8 徐新;以色列文学漫谈[J];译林;1995年02期
9 杜若衡;对当前文学课教学某些倾向的理论思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6期
10 晓白;世纪末文学及文化现象漫谈[J];21世纪;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建清;;冷战后时期的文学与“文明的冲突”[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吕斌;;“大眼”苍蝇所看到的——试析新感觉派文学的奠基之作《苍蝇》[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王晓燕;;“延存”的艺术:论加拿大英语小说主题[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刘清荣;;《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包丽丽;;《紫颜色》的色彩象征体系[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黄书泉;;不朽的“时文”——重读别林斯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赵仲明;;二叶亭四迷和《浮云》[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8 冯羽;;渡边文学三议[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9 西川;;关于中日2006诗歌对话的一点感想[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10 陈圣;;Good or Evil,Both or Neither——An Analysis of the Governess in The Turn of the Screw[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昌珂;永远不能忘记的记忆[N];文艺报;2005年
2 吕绍宗;《萨佐诺夫风》与喜剧摹仿体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魏霞;映照法兰西文学天空的十道光芒[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王胡;理查德和茱迪“把读者当傻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记者 吴轶群;中外作家南湖边对话文学[N];嘉兴日报;2005年
6 苏童;一生的文学珍藏[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刘瑞华;财富的文学:一种文化经济学的见解[N];南方周末;2005年
8 于润琦;小人物走入文学的殿堂[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叶思义邋(加拿大华人动漫专家);揭开奇幻文学的神秘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美)大卫·布林 翻译 莫蕾钰;期待新的科幻时代[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李振中;追求和谐的完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5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7 程虹;自然与心灵的交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学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10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山;萨特的“文学介入说”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付丹丹;中期谷崎文学的变化和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林啸轩;大江的“峡谷村庄”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永平;日本明治《诗经》学史论(1868~1912)[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爱红;德国历史在君特·格拉斯小说《我的世纪》中的体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李诠林;台湾日据时期殖民作家西川满之文学考察及批判——从其台湾题材创作出发[D];华侨大学;2003年
7 刘春玉;从赛珍珠《大地上的屋子》三部曲看文化对文学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3年
8 苏明海;生活·创作·创伤[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全志;朦胧中的哲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洪常春;宗教桎梏下的爱情[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4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1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