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旅游开发探析
本文选题:南海 + 旅游开发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南海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是从捍卫南海主权,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海洋旅游需求,还是从改善南海军民生活条件等方面来看,南海旅游开发意义十分重大。南海独特的区位、良好的自然环境,较高的旅游资源品位都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以三沙市的设立为契机,大力推动南海旅游发展。应重点开发热带海洋观光、潜水健身、休闲渔业、科普探险、国防教育等旅游产品,并通过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与保障体系促进南海旅游开发顺利进行。
[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only tropical sea area in China. Whether from defending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tisfying the people's demand for marine tourism, or improv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army and peopl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unique location, goo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igh grad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provided a good basi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Sansha City should be taken as an opportunity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tourism products such as tropical ocean sightseeing, diving and fitness, leisure fishery, popular science exploratio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so 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 China Sea tourism by establishing good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培育项目“我国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2012JDPY02)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莉;中国南海发展滨海生态旅游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2年11期
2 陈国宝;李永振;陈新军;;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7年04期
3 楼筱环;;休闲渔业旅游内涵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典荣;李渊;林昭进;吴洽儿;王雪辉;;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赵焕庭;吴天霁;;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进一步开发的设想[J];热带地理;2008年04期
3 卢冰;;创办以热带海洋为报道重点的英文学术刊物势在必行[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5期
4 史峗荣;李永振;艾红;陈国宝;卢伟华;李希国;李娜娜;于杰;董丽娜;崔科;孙冬芳;;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J];水产学报;2010年11期
5 李娜娜;董丽娜;李永振;艾红;李夏;陈国宝;史峗荣;;大亚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J];水产学报;2011年06期
6 章守宇;王蕾;汪振华;王凯;林军;;枸杞岛海藻场优势种鱼类群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J];水产学报;2011年09期
7 邓灿芳;安应民;游长江;;塞舌尔群岛和西沙群岛旅游资源开发对比研究[J];新东方;2011年06期
8 翟周;张岳恒;陈万灵;;湛江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及对策[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刘晓君;黄硕琳;;海峡两岸休闲渔业管理状况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王雪辉;邱永松;杜飞雁;林昭进;孙典荣;黄硕琳;;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J];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辉,邱永松,杜飞雁;南海北部金线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费鸿年,何宝全,陈国铭;南海北部大陆架底栖鱼群聚的多样度以及优势种区域和季节变化[J];水产学报;1981年01期
3 沈金鏊,程炎宏;东海深海底层鱼类群落及其结构的研究[J];水产学报;1987年04期
4 李金明;论马来西亚在南海声称的领土争议[J];史学集刊;2004年03期
5 鞠海龙;;南海问题能够和平解决吗[J];世界知识;2007年03期
6 梁松;钱宏林;;人类与海洋——讨论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J];生态科学;1992年01期
7 金显仕;邓景耀;;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J];生物多样性;2000年01期
8 陈清潮;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展望[J];生物多样性;1997年02期
9 黄宗强,施并章;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趋光鱼类群聚结构的时间变化[J];台湾海峡;1986年02期
10 张铁根;;南海问题现状与前瞻[J];亚非纵横;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履康;周正国;田朝林;;亟待深度开发的工业旅游[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谭伟明;;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综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3 石朝平;县域“大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方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崔颖;;北戴河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张冬婷;邱扶东;;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1年03期
6 曾荣;傅云新;;试论旅游产品中音乐元素的开发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7 王洁;黄华;;浅议我国旅游音乐资源的开发[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2期
8 何仲禹;张杰;;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9 陈阳;张国涛;;对如何构筑城市中央游憩区的认识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9期
10 罗永常;;关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志文;;关于青岛海岛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黎丹妮;;旅游开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麻桃红;;缙云河阳乡村旅游开发初探[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4 胡源;;上虞曹娥江旅游开发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陆军;杨帆;;竞争与创新:右江流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维亚;赵步阳;曹千里;章澄;;民国文学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南京民国文学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波;;中国海滨旅游开发: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8 王昕;;对西部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9 肇博;林媚珍;;贵州省旅游开发的区域竞争分析及开发对策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10 李庆利;;旅游开发亟需创意文化注入[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枝宏;600万元打造辽南“第一漂”[N];大连日报;2010年
2 刘德谦;旅游开发中的资源观[N];华东旅游报;2006年
3 吴宗祥;庆元启动“旅游开发年”[N];江南游报;2006年
4 张春梅;古镇旅游开发应“特”字为先[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通讯员 刘永刚 记者 董立龙;京张两地洽谈合作对接[N];河北日报;2008年
6 记者 喻佳;旅游开发要认真研究市场[N];自贡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延军;陈炉古镇:旅游开发正当时[N];铜川日报;2009年
8 洪家友;环巢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N];安徽日报;2003年
9 洪家友;加速环巢湖旅游开发 推动合肥滨湖城市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张东鸿;郎村畲族旅游开发中的三个关系[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鲜;干旱地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5年
2 李若凝;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萍;城市旅游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8 刘伟;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炳亮;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对不同扩散模式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唐德荣;乡村旅游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青录;西安希望旅行社营销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刘河;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罗黎;新疆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4 黄瑞华;朱家角古镇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宏明;海岛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以嵊泗为例[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杨琼;青海湖景区旅游开发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琳;基于旅游季节性因素的湖泊型度假旅游区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董珍慧;敦煌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赵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10 左宏琴;龙虎山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7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1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