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事旅游项目中的区域营销——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
本文选题:节事旅游 + 乘数效应 ; 参考:《学术论坛》2013年12期
【摘要】:近年来,节事旅游项目在中国发展迅速。但许多节事旅游产品过于雷同,各地的区域营销手段仍较落后,最终导致部分节事旅游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排斥。文章通过分析旅游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广西宾阳炮龙节项目近几年运营状况,结合当前炮龙节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提出推动节事旅游发展的区域营销战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estival tourism project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many festival tourism products are too similar, regional marketing methods are still relatively backward, eventually leading to some festival tourism products gradually rejected by the marke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of tourism multiplier effect and the operation of Guang long Festival project in recent years, combined with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marketing strateg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g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tourism.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G122;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颜姿;;节庆活动中的文化展示——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刘艳兰;;标志性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汪姣;;事件旅游发展现状及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J];传承;2009年08期
2 袁继荣;;浅析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展示方式[J];商业时代;2010年05期
3 刘艳兰;;标志性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4 刘兴;周江莲;刘冰慧;;武汉市节事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02期
5 伍广津;何飞;李婷婷;;宾阳炮龙节历史与社会价值[J];运动;2013年1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晨华;从广西宾阳舞炮龙文化看全民健身活动的价值体现[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原秀丽;城镇化与节庆体育和谐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钟元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马爽;山西省节事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陈士奇;政策执行视角下我国民族文化展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颜姿;;节庆活动中的文化展示——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周玲强,冯晓虹;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11期
4 张波;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孙九霞;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及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人类学[A];中国解剖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金山;大型节庆活动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王晶;徐淑梅;;加快开发哈尔滨欧陆风情文化旅游产品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9年10期
2 武晓丽;;旅游产品传播中构建消费文化空间[J];新闻界;2010年04期
3 潘利;;许昌市“三国曹魏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1年06期
4 刘德谦;;关于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的三点讨论[J];旅游学刊;2010年06期
5 闫瑜;杨清汀;;“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资源及旅游产品的整合[J];甘肃科技;2007年07期
6 赵淑琴;;白族民俗节庆的开发措施及开发意义[J];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6期
7 张洁;杨桂红;;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9期
8 何景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J];旅游学刊;2010年06期
9 徐艳秋;;地域文化产业产品开发的RMP分析——以潍坊市休闲旅游产品为例[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02期
10 马永胜;;民族文化是内蒙古旅游之魂[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金风;杨莉;石玉;;消费者视角下区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2 张士兴;;浅谈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3 王艳;;推进聊城文化大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4 董恒宇;;文脉传承与城市形象设计——以呼和浩特为蓝本,探索草原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董恒宇;;草原城市:漫润在海草原文化中的艺术品——城市文化的核心理念:文脉传承与形象设计[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方荣;;谈谈敦煌文化遗存的定位开发问题[A];第二届郭煌历史档案与徽州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吴春燕;;弘扬朱子文化,打造武夷文化旅游品牌[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柳尚华;;加强风景园林中的遗产保护[A];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C];2001年
10 卢云亭;苗宗启;;在十渡地质公园建立和谐社区的若干构想[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丽;奥帆赛给青岛文化带来“乘数效应”[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高锋科;大文化树立大形象[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德利;整合文化资源 增强文化“软实力”[N];南充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张广瑞;勿把活民俗变成死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商子雍;解读两个德国小伙的西安城墙秀[N];西安日报;2008年
6 肖芳;红歌古乐演绎江西文化[N];商务时报;2009年
7 耿乙二;“非遗”如何张开“旅游”风帆[N];中国旅游报;2009年
8 胡仁钧邋通讯员 文林 谭也平;旅游产品推介会为文化周画上圆满句号[N];恩施日报;2007年
9 记者 董晓芳 特约记者 杨体锋 通讯员 王立群;物化壮美诗情[N];孝感日报;2009年
10 实习记者 赵敬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 实现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N];广元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涛;湘西传统图形在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周恬羽;民族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互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刘陶;道教养生文化旅游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艾佩;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杨军成;基于旅游者认知角度的西安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唐婧;基于湖湘文化的湖南旅游线路精品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张艳;桂林文化旅游开发对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余燕伶;后现代视野中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5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2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