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选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 评价指标体系 ; 参考:《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22期
【摘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4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喀斯特山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根据专家评价的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得出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中自然资源承载力又起主导作用的结论。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From 4 angles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tourism in Karst mountain area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expert evaluation,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s weighted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natura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plays a leading role.
【作者单位】: 毕节学院地理与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科技部专项基金项目(BJST2011-02) 贵州毕节学院校级项目(20112002)
【分类号】:F59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赞;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2 朱启贵;环境核算:问题与建议[J];财经研究;1998年08期
3 邓波,洪绂曾,高洪文;试述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J];草业学报;2004年01期
4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5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6 董巍,刘昕,孙铭,余媛媛,王祥荣;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李新琪,海热提·涂尔逊;区域环境容载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0年04期
8 刘滨谊,余露;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以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3年10期
9 蒋明康,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03期
10 文传浩,杨桂华,王焕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益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2 赵赞;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3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4 赵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5 周建东;王浩;;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扬州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6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珊丹;刘艳萍;邢恩德;刘铁军;母吉君;;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容量主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8 丁娟,张光生,焦华富;试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夏玢;景区集群开发对客流季节性分布的影响——以安徽省潜山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友保;刘登义;;风景区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友保;刘登义;;风景区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秘明杰;;论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平衡[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3 李雯;黄德林;杨程;;部门分管制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符全胜;贾利军;;重视游客行为的保护区游客管理研究趋势[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忠蕾;张训华;;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9 李琛;;论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误区[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秦建桥;李朝晖;罗育池;朱祉熹;侯锦湘;陈邦雄;林伟彪;;矿产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珠海市为例[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周龙;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6 肖随丽;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夏友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晓枫;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霍军;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祝建霞;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杨霞;平遥古城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年03期
4 次旦伦珠;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概况[J];中国藏学;1997年01期
5 杨锐;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建立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6期
6 任继周,胡自治,张自和,侯扶江,陈全功;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J];草业学报;1999年S1期
7 任继周,南志标,郝敦元;草业系统中的界面论[J];草业学报;2000年01期
8 蒋建生,任继周,蒋文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性[J];草业学报;2002年02期
9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10 裴青;承德市旅游环境质量现状及其调控[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庆忠,李宏;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陈洪兵;胡晓;;我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9期
3 蔡绍平;;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刊;2004年01期
4 杨伶;赵海云;;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以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年01期
5 李健;钟永德;王祖良;孙雪;;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年09期
6 周向红;王磊;;加拿大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启示[J];中国环保产业;2007年01期
7 明庆忠,李宏,徐天任;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类型及保育对策[J];经济地理;2000年04期
8 明庆忠,李宏,徐天任;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保育[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9 陈正言;王卫东;刘彦;;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张丁来;;牯牛降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研究[J];农技服务;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2009年度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工作简报[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树铎;生态旅游环境破坏依然存在[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记者 廖述权;力保生态旅游环境[N];汕尾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邱成;张泱代表建议 加强林区生态旅游环境建设[N];黑龙江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让山区穷村变旅游富村[N];张家界日报;2009年
5 谭旭 杜云贵;五台山风景区强化生态环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生态保护效果显现 五月金庭旅游火爆[N];江苏经济报;2011年
7 袁书琪 彭俊芳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两岸自然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的互补开发[N];福建科技报;2008年
8 记者 陈光凯;王志珍来莆调研[N];湄洲日报;2010年
9 记者 罗先安 谭西;共享幸福安康[N];安康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小清 通讯员 李正红;韶关生态环境一流[N];韶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宇宏;黑龙江省望奎县生态旅游系统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真;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2 范晓燕;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咏玲;扎龙湿地生态旅游环境设施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4 谢大飞;大连金石滩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佳;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周国宏;基于生态视角的鄱阳湖区旅游资源价值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
7 邓灿芳;西沙群岛旅游开发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8 谷海燕;海岛生态墓地建设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与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春娟;养生文化对当今造园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姣智;荷塘区“荷塘月色”项目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8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1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