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加固中木锚杆锚固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土遗址 + 木锚杆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木锚杆锚固机理的研究对于土遗址传统材料与工艺的科学性挖掘和当今的保护加固具有重大价值。选择代表性的土遗址(交河故城)开展现场锚固测试,包括锚固性能测试和第一界面层(杆体-浆体)剪应变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鉴于杆体的自然选材,不同杆体的锚固性能差异较大,但锚固潜力巨大;②受力状态下,剪应力沿着界面呈现含峰值非均匀分布;③荷载逐步增大时,界面剪应力峰值逐步向末端转移;④剪胀作用明显,增强了锚固性能;⑤兼有拉力型和压力型锚固系统的复合特征。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anchoring mechanism of wood anchor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scientific excavation of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earthen sites and the prot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earth sites today. The typical earthen site (Jiaohe Old City) was selected to carry out field anchoring test, including anchoring performance test and shear strain monitoring of the first interface layer (Rod body-slurr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in view of the natural material selection of the rod body, the anchoring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rods varies greatly, bu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uge anchoring potential, the shear stress increases gradually along the interface with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load with peak value. The peak value of interfacial shear stress gradually shifts to the end and the shear expansion effect is obvious, which enhances the anchoring performance of tension type and pressure type anchoring system.
【作者单位】: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18)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lzujbky-2010-21)
【分类号】:K878;TU74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学祖,王家澄,E.M.丘维林,IU.P.列别钦科;饱冰粘土界面状态初探[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2 李国强,黄卫,邓学钧;水泥-乳化沥青复合路面材料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8年04期
3 王胜先,林薇薇,张娟,蒋靖,相玉成;新型阻锈剂对钢筋混凝土阻锈作用的研究(Ⅱ)——对砂浆/钢筋界面特性和砂浆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1年01期
4 邓业灿,林松祥;桩基倾斜弹性波场初步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2期
5 陈荣升,叶青;掺纳米SiO_2与掺硅粉的水泥硬化浆体的性能比较[J];混凝土;2002年01期
6 肖艳阳;建筑用地外部关系研究——谈我国现状下建筑用地与道路交通关系的处理[J];中外建筑;2003年03期
7 杨庆生,郑代华,孙方平;杂交结构界面应力的理论与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8 隋青春,朱效荣,范文涛;C100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及耐久性研究[J];辽宁建材;2004年01期
9 何伟,彭勃;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4年05期
10 陈伟忠,黄兴建;项目管理中的界面系统初探[J];中国三峡建设;199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锋;张红州;李丽娟;;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剥离破坏过程分析[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2 朱训国;杨庆;栾茂田;;全长注浆锚杆的解析本构模型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石玉成;胡明清;李舒;;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土遗址的动力响应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海清;周小平;张永兴;;管缝式锚杆在拉拔荷载作用下受力分析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有邻;汪洪;史志华;;钢筋粘结锚固机理的试验研究[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6 李英;崔京浩;;掺有膨胀剂的砂浆锚固性能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7 丁训荣;李忠叶;张昌春;李祥葆;;变截面直杆轴向拉压时的剪应力[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8 夏雄;周德培;;预应力锚索二次劈裂注浆设计参数研究[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9 李新平;代翼飞;刘金焕;郭运华;徐剑;;地下洞室锚固结构的力学特性与锚固机理研究[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明恕;;局部粘结锚杆内力分析[A];第三届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戴吾三;“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外墙外保温技术问答?[N];中华建筑报;2003年
3 蔡忠仁;新型环保阻燃材料隔声减震[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外墙外保温技术问答?[N];中华建筑报;2003年
5 刘燕群;常州有六家砂浆生产企业将享免征产品增值税政策[N];中华建筑报;2009年
6 晓李;武汉工程大学推出混凝土增强抗裂剂[N];中国建材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冯新生;规划水市湖城衡水“化蝶起舞”[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张澜;如何选择CAD建筑设计软件[N];建筑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红;风化岩体中压力型锚索锚固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梁月英;土层扩孔压力型锚杆的锚固机理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朱晗迓;破碎岩质边坡锚固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毛学明;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特性分析与加劲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荷载分布宽度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任非凡;南竹加筋复合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徐平;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机床基础件静动态力学性能及损伤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7 朱怿;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天津大学;2006年
8 代国忠;预应力锚杆早强型水泥浆液试验研究与锚固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思峰;预应力内锚固段作用机理及其耐久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曦凌;线型情感空间[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刘芳;城市景观中绿化因素主动应用初探[D];江南大学;2008年
3 余金梅;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吕芬;基于坡地地形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毛成功;历史文化名城商业用地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海锋;基于随机有限元的土遗址结构安全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舒;骆驼城土遗址抗震稳定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8 马萍;土层锚杆锚固机理试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夏婷婷;新疆土遗址价值构成及评估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张怡;地下土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7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3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