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本文选题:西王母 + 会君故事 ; 参考:《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摘要】:西王母会君故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王母会君故事载于先秦至两汉的史籍和诸子作品中,以君王访求王母和王母来朝为主要情节,反映了西周以来的礼玉制度以及诸子对于贤君圣主的期盼,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自汉末至唐五代,王母会君故事则主要载于仙话小说当中,主人公变而为汉武帝、黄帝和燕昭王,体现了道教神仙实有、仙道可致的思想,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和神格得到确立。宋代以后,王母会君故事没有与通俗文学的主流相融合,走向了固化和衰落。
[Abstract]:There were three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the early story of the emperor was written in the historical books and works of the two Han dynasties, and the main plot was the king's visit to the king's mother and the king's mother's coming to the king's court, the main plot of which was the monarch's visit to the king's mother and the coming of the king's mother to the dynasty. It reflects the system of ritual jade since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Master of the Emperor Yu, which has strong political color. From the end of Han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 of Tang Dynasty, the story of Wang Mu Hui Jun was mainly contained in the novel of Xianhua. The protagonists changed into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Huang and King Yanzhao, which embodied the idea of Taoist immortals and immortals. The position and divine character of the Western Queen Mother in Taoism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e Song Dynasty, the story of Wang Mu Hui King did not merge with the mainstream of popular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89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段宗社;;《贾奉雉》与中国“仙传”文学传统[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9 黄薇;;微探建瓯方言熟语歌谣的语言[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品素;;《歧路灯》中的“讫”[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卢建平;基于拓扑学和统计学的无字库汉字智能造字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岩;关于中国云锦文化的研究与探讨[J];辽宁丝绸;2005年03期
2 刘海静;;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殖民主义[J];理论导刊;2006年02期
3 胡玲梅;;瑶族服饰与其特定文化内涵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4 马兰;;试论成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心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魏钰;;传统节俗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J];雪莲;2008年06期
6 王籽郦;吴俊霖;;《说文解字》反映的六畜文化[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7 肖倩佩;;从红色看中英文化内涵的异同[J];考试周刊;2009年05期
8 金晖;;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审美特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J];作家;2010年08期
9 邹广文;;论文化的多元取向与逻辑归一[J];思想战线;2010年03期
10 陶伏平;;汉语姓名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J];教师;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刚;;诗国长城 文化丰碑——中国常德诗墙文化内涵解读[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哲;;中西色彩文化内涵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洪水英;;浅谈中国古今女子称谓的文化内涵[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宁波;;鱼在中国文化中的主要人文属性[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语——浅谈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姬振亭;于新松;张玲;;从“狗”字的运用看中西方的文化异同[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仲华;;后记[A];《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金海;;妈祖,海洋文化重要的象征[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友琴;;On Differences between“East”and“West”[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王长松;;时空结构中五岳文化内涵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建中;让我们的城市多些文化内涵[N];金昌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慧琼;丰富文化内涵 多出公园精品[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罗霞;冼夫人文化节渐成民俗文化品牌[N];海南日报;2008年
4 记者 葛树法 通讯员 杨兰;余杭要在打造超山旅游上做足文创产业文章[N];江南游报;2009年
5 ;产业对接的共同愿景[N];徐州日报;2006年
6 陈鹏;张贤亮:文化内涵是影视城发展的“强心针”[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见习记者 胡彦军 李必强;西和县举办乞巧文化论坛[N];陇南日报;2007年
8 伍振;“保卫春节”要有新的文化内涵[N];西藏日报;2007年
9 马丰敏;文化内涵欠缺 科技企业急需品牌创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10 刘锡诚;要慎重对待传统节日[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胡光华;论技术创新的文化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论汉英语颜色词文化差异及其文化接触[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马德成;全面小康社会与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邸素敏;英汉委婉语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罗泽荣;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斗太加;藏族民间煨桑习俗及其桑文的文化内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2年
6 姚欣杰;宝鸡陈仓黑社火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晓鑫;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姜喜平;“南狮”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钟博维;语言顺应论视角下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10 马根权;与神共舞: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拉扎节跳神活动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0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9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