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社会宏观与个体微观视角的入境旅游流驱动模式

发布时间:2018-07-09 15:09

  本文选题:入境旅游流 + 驱动模式 ; 参考:《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摘要】:旅游流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客观前提,也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入境旅游流作为一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其驱动力研究有着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多从自身固有的专业背景出发研究旅游流的驱动力,归结起来可分为社会宏观视角与个体微观视角。在对社会宏观与个体微观两种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的错位性和互补性进行辨析后,本文构建了双重视野下的入境旅游流驱动模式。模式认为,从个体微观方面审视,旅游者受到的心理动机驱动主要有"核心吸引"、"设施环境"、"求知求异"和"健康社交";从社会宏观视角探究,旅游流受到的属性耦合驱动主要有"旅游资源"、"地区经济"、"交通区位"和"接待能力"。这一研究过程不仅考虑到了综合性因素,也探究了不同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错位性特征,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
[Abstract]:Tourism flow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premise of modern tourism development, but also one of the core issues of tourism research. As a kind of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of large-scale population flow, the study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and multi-aspect.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scholars study the driving force of tourism flow from their own inh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social macro perspective and individual and micro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location and complementar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driv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cro and individual microcosmic,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ual perspective mod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driving. The model hold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of tourists is driven by "core attraction", "facility environment", "seeking difference of knowledge" and "healthy social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cro. The main drivers of tourism flow are tourism resources, regional economy, traffic location and reception capacity. This research process not on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but also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location in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China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8,41271157) 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13TAAG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17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2-ZD-099)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B630360,13A630028)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马耀峰;许聪聪;;入境游客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2 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3 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4 钟韵,彭华,郑莘;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概念、结构、要素[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5 张宏梅;陆林;;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跨文化比较——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6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赵荣,邱扶东,方芳;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7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8 孙根年;张毓;薛佳;;资源-区位-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年06期

9 张宏梅,陆林;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10 邴振华;高峻;;旅游产业规模差异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分析——以中国20个主要城市入境旅游为例[J];旅游论坛;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琳;;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个案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田文勇;李冬梅;李桃;;阿坝州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丁疆辉;吴建民;;河北旅游竞争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5 汤长新;葛幼松;;城市旅游资源密集区整合探究——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6 欧玉婷;桑广书;;高速公路建设对金华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任瀚;;论我国区域旅游产业驱动力及其阶段性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8 邓亚东;陈伟海;张远海;韩道山;;岩溶洞穴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9 方世敏;赵金金;;区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与竞争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10 于伟咏;朱丽;;城市近郊旅游的旅游市场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生;;旅游产业国际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王海弘;;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之初探——混沌学的视角[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王学臣;张碧海怡;叶淑贤;;统筹城乡一体化 发展蓟县休闲农业[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陈咏梅;连小平;;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旅游地评价研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胡立峰;林爱文;牛继强;;基于AHP的山西大寨旅游资源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徐U,

本文编号:2109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109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