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的一种后现代性——以“彝人古镇”为例
本文选题:民族旅游 + 空间生产 ; 参考:《旅游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以旅游空间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模拟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和人造景观是后现代旅游的一种典型代表。本文以云南"彝人古镇"为例,从空间生产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所体现的后现代性特征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探讨,认为"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分别是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客体生产与主体生产的标志性特征。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成就了存在主义原真性旅游体验,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Abstract]:The simulated national culture theme park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 characterized by tourism space production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ost-modern tourism. Taking the ancient town of Yi people in Yunn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ty and its social effects in the tourism of ethnic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produc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symbol representation" and "subject and object co-location landscape" are the ic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object production and subject prod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pectively. The theme park of national culture has achieved the original experience of existentialism and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云南省哲学社科规划“两院”重点项目“文化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MZ12ZD05)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生产——消费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潘泽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白光润;李仙德;;后现代旅游探析[J];旅游科学;2007年03期
5 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4期
6 桂榕;吕宛青;;旅游—生活空间与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7 潘秋玲;丁蕾;;后现代社会下的旅游新趋势[J];人文地理;2007年05期
8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年02期
9 姜楠;;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J];社会科学家;2008年08期
10 谢立中;“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钦安;;关于旅游非优区营销策略的研究——以安康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9 高珊珊;李巍;阚保强;王立峰;;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10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黄晓红;;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张力[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王洪;艾廷华;;基于边界认知的空间运动现象要素类型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辉;转基因食品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刘雄;对我国旅游、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刘圣阳;足球运动员视觉搜索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刘兵;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毛毛;《论语》杂志(前期)现代性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群;李永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J];财贸经济;2010年07期
2 张应祥;蔡禾;;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3 马学广;;城中村空间的社会生产与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4 张庭伟;城市化作为生产手段及引起城市规划功能转变[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5 张京祥,朱喜钢 ,刘荣增;城市竞争力、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6 张庭伟;;全球转型时期的城市对策[J];城市规划;2009年05期
7 魏开;许学强;;城市空间生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范式述评[J];城市问题;2009年04期
8 江泓;张四维;;生产、复制与特色消亡——“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特色危机[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9 孙大鹏;朱振坤;;社会网络的四种功能框架及其测量[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10 刘云刚;殷冠文;;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以鹤壁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健刚;;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瑞卿;王生鹏;;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研究述评[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窦开龙;;民族旅游的定义及内涵[J];现代商业;2008年20期
3 鸿鸣;;试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规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永祥;;阿诗玛、石林旅游与族群性——兼谈彝族精英之族群性[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1期
5 陈淑琳;马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后发型民族旅游地甘南发展模式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0年23期
6 吴晓萍,何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王静;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J];学术探索;2004年07期
8 贺德红,方世敏,刘静江;旅游对民族旅游地文化影响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范小青;民族经济进程中的民族旅游价值分析[J];怀化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兰;;民族旅游对少数民族妇女的影响——以云南为例[J];经济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继元;;生态旅游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李辉;洪静;;特大城市水资源旅游空间布局研究——以南京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杨晓峰;;甘肃省民族旅游开发策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焱霞;;以民族文化旅游促进甘孜州经济可持续发展[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5 尹贻梅;谢彦君;;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罗用频;;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民族旅游精品——黔西南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朝隆;陈敬堂;;民族旅游的文化透视[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曼;;浅谈贵州省大方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戴庆中;周晶;;贵州省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与旅游业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个案[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洪进 通讯员 钟庆华;清江画廊荣膺全国民族旅游十大新兴品牌[N];三峡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杨正林;日喀则提升民族旅游产品[N];西藏日报;2003年
3 实习记者 谭新;四排赫哲族大兴民族旅游[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4 栾维敬;阿里河生态民族旅游快速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特约记者 覃遵奎 记者 向培东;李宏进100项民族文化建筑惊世人[N];团结报;2009年
6 黄榜书;苗寨面貌日日新[N];贵州民族报;2005年
7 记者 岳跃强 陈昊 张谨;湘西举办首届民族旅游商品展销会[N];团结报;2004年
8 孙明;挖掘民俗文化经典 古为今用富民强区[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9 才让当智;河南县着力打好民族旅游“三张牌”[N];黄南报;2007年
10 马亚栋;发挥人文优势 发展民族旅游[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超祥;民族旅游村寨的人口移动与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魏宝祥;民族地区旅游者行为与文化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廖卫华;消费主义视角下城市遗产旅游景观的空间生产[D];暨南大学;2010年
6 薛莹;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舒永钢;WebGIS旅游信息搜索功用研究及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黄炜;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因素的扎根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婷婷;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2 栗建;民族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陈然;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旅游恢复与重建[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婷;民族文化旅游主题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晓红;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社区妇女精英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海洋;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鸿鸣;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规划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任以婷;民族旅游下羌族的文化表象与真实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静;基于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6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11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