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文物图像与艺术历史

发布时间:2018-09-01 10:49
【摘要】:文物作为图像史料在历史叙事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虽然零散的文物不可能建立一个首尾贯穿的历史图景,但是文物图像证明历史的多样性,或当作历史脉络的证据,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物图像以直观的和不可替代的方式,传达和灌输着古人的核心观念,因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图像所补充与印证的历史份量,也能体会到图像社会见证的重量,文物图像与历史文化、古典艺术的相得益彰,永久地刻画与固化下许多后人不知的历史场景。
[Abstract]:Cultural relics have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ical narration as image historical materials. Although scattered cultural relics cannot establish a historical picture that runs through the beginning and end, the cultural relic images prove the diversity of history or serve as evidence of historical context. Also has the extremely high esthetic value. Cultural relic images convey and instill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ancients in an intuitive and irreplaceable way,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feel the historical weight of the images supplemented and verified, but also the weight of the image social witness. Cultural relic images, historical culture, classical art complement each other, permanently depict and solidify many historical scenes unknown to future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文物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
【分类号】:K879.4;J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缪哲;以图证史的陷阱[J];读书;2005年02期

2 葛承雍;;唐代宫廷女性画像与外来艺术手法——以新见唐武惠妃石椁女性线刻画为典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04期

3 ;课本中众多古代名人画像雷同惹争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子懿;;跨越边界的启示和思索——试论克鲁纳斯的物质文化研究[J];当代文坛;2008年04期

2 邓菲;;图像与思想的互动——谈跨学科研究中的图像艺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张传官;;试论《急就篇》的新证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陈琳;;图像证史之证解[J];东南学术;2013年02期

5 姚义斌;裘凤;;上古“树”图像的功能探讨——兼论“竹林七贤”画像砖的“阔叶竹”问题[J];民族艺术;2010年04期

6 宋丙玲;;浅析图像资料在古代服饰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北朝服饰研究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4期

7 汪贤俊;;图像的缺失与艺术史事件的建构——“圣像毁坏”对西方艺术史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05期

8 宋丙玲;;左衽与右衽:从图像资料看山东地区北朝服饰反映的问题[J];齐鲁艺苑;2009年04期

9 孙机;沟通文物研究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种作法——评《古诗文名物新证》[J];文物;2005年07期

10 杨祥民;吉琳;;对庄申先生《扇子与中国文化》一书的探讨[J];装饰;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康宁;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4 赵晨;汉代画像艺术的“叙事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胡越;中国古代卷轴人物画中的服饰表现[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辛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图像中的女性婚礼服饰研究(1435-1609)[D];东华大学;2012年

2 郝青松;形式的流传与意义迁移[D];天津美术学院;2006年

3 董梅;关中地区隋唐时期石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 张绪山;[N];光明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明国;见证艾滋病人生死历程[J];新闻界;2002年01期

2 王水根;;见证“那事”[J];椰城;2002年10期

3 本刊编辑部;让我们同行[J];神州学人;2003年08期

4 赵皎钦;喜乐与平安——来自感恩节的见证[J];天风;2003年01期

5 孔一 ,李凌志 ,郭广志;天边边的女兵[J];解放军生活;2004年05期

6 ;我们如何做娱记?[J];电影;2005年02期

7 吴逸云;;我生育的见证[J];天风;2006年19期

8 流水;;情书八斤,见证特殊岁月的爱[J];老友;2007年11期

9 王泽润;;古董表见证“五一”[J];晚霞;2008年09期

10 天天;;看《魂断蓝桥》,来一次见证爱情的旅行[J];旅游纵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世进;;《中越友谊的历史见证》两本书在越南发行[A];广西档案2010年第6期(总第102期)[C];2010年

2 薛仁义;;蒋氏三针二法见证[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许玉英;;《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的设计与编制[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4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龙扬志;;时间态度和文学见证——唐晓渡《今天是每一天》简评[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6 燕宝;;一块今立的古碑,民族融合的见证[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吴玉垒;;流淌,见证大海之低——我读王夫刚[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葛晨虹;;抗震救灾见证可贵精神[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和青芳;鲍泓;林志英;王本;;CT扫描数据在文物图像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袁立;;我的“舒心”之旅[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 谢国光;两枚徽章见证一段历史[N];中国商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徐志良 特约记者 魏X 段灵芝;平凡见证警魂[N];长治日报;2008年

3 黄恋;《天堂凹》见证深圳建设者的奋斗历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芝敏;“穿”越六十年 见证大发展[N];黑河日报;2009年

5 记者 周荣华 明丹;见证一座城市的美丽嬗变[N];咸宁日报;2009年

6 李宏伟;刹住金色大厅“镀金”风[N];光明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罗闻;亲历者相聚“天涯海角” 传递精神 见证复兴[N];光明日报;2010年

8 记者 张辉;福海龙源社区见证援建真情[N];阿勒泰日报(汉);2010年

9 记者 李茗 实习生 申晓伟;记录沧桑巨变 见证辉煌历程[N];西安日报;2003年

10 王杰;见证台湾历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3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梁凤莲;文学的文化见证[D];暨南大学;2004年

5 董江阳;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扬;青城本色:呼和浩特宗教和谐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杨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对世界政治事务的积极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兴钢;第一见证:“鸟巢”的诞生、理念、技术和时代决定性[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石丽;基督教信仰与团体秩序建构[D];上海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红;意义的复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辛丽霞;视觉文化视野下《良友》画报的图像叙事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3 肖慧君;图像如何叙事[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建康;见证创伤[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5 胡倩倩;电子媒介时代的图像叙事[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余建军;创伤·历史·愈合[D];西南大学;2008年

7 沈雁君;《良友》画报中的图像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连华;对女性残疾基督徒见证叙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袁志秀;美国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见证、传播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邓自慧;边缘人的影像寓言[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6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16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