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西周社会结构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18-09-13 07:40
【摘要】:考古工作的开展,让许多周代遗址的性质得到彰显,特别是关中地区,不仅确认了周公庙、段家河、孔头沟等大量西周采邑类居址,同时也揭示了此类聚落形制及其面貌特征。这些采邑与周原、丰镐遗址为代表的西周都邑的分布状况,让我们了解到周王朝是以封赐采邑的形式掌控千里王畿。西周采邑存在的分级现象,反映了当时应有相应的层级管理。更可贵的是齐、晋等西周诸侯国内采邑的确认,表明王畿以外边远地区也有类似的管控模式。西周王朝实行畿内采邑、畿外诸侯,上下分级的管理形式,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后世地方性的社会基层组织。正是有了这样一套较完备的社会结构建立,周天子的礼仪政令赖以有效传递,周王朝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行。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work, the nature of many ruins of Zhou Dynasty has been revealed, especially in Guanzhong area, which not only confirmed the site of Zhougong Temple, Duan Jia he, Kong Tou Gou and so on, but also revealed the settlement system and its features. These cities and Zhou Yuan, Fenghao ruins represen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estern Zhou City, let us understand that the Zhou Dynasty is to seal the form of fief control of the Qianli Wang Ji. The existenc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ief classification phenomenon, reflecting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of management at that time. More valuable is Qi, Jin and other Western Zhou princes of the confirmation of domestic fiefs, indicating that the remote areas outside Wang Ji also have a similar mode of control.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mplemented guyi, guji outside the princes, upper and lower levels of management, to some extent similar to the loc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complete social structure, the ceremonial decree of Zhou Emperor was effectively transmitted, and the state machinery of the Zhou Dynasty functioned normally.
【作者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分类号】:K878;C91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雷兴山;;论周原遗址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居与葬——兼谈特殊器物在聚落结构研究中的作用[J];华夏考古;2009年04期

2 罗西章;;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1999年04期

3 张天恩;;晋南已发现的西周国族初析[J];考古与文物;2010年01期

4 种建荣;张敏;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初探[J];文博;2007年05期

5 ;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J];文物;1977年08期

6 赵康民;;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J];文物;1982年01期

7 李学勤;李伯谦;朱凤瀚;刘绪;王占奎;陈振裕;张昌平;李天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笔谈[J];文物;2011年11期

8 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雷兴山;;论新识的一种周系铸铜工具[J];中原文物;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索秀芬;;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人地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2 井中伟;;川渝地区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3 彭善国;周兴启;;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辽代窑址的调查[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4 滕铭予;;古代气候事件与古代文化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全新世大暖期的赤峰地区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5 索秀芬;李少兵;;赵宝沟文化聚落[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6 蒋璐;;北方地区“南匈奴”墓葬再探讨[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7 张洲;;周原环境与文化的历史特征(下)[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8 张懋昒;西周周王铜器论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陈亮,冯贻秋;周原强家墓地双鸟戈形玉饰的定名及其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李亚龙;;近数十年来周原遗址西周青铜器的重要发现与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杜蓓;;铁路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学组)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2009[C];2009年

2 张祖群;;从城市历史地图到城市文化地图——北京文化地图绘制的对比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解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7 赵玉宝;先秦性别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久昌;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赵学江;蒙元关中服饰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贺慧慧;战国魏西长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郭强;成周、王城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毛洪东;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兵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志明;山西地区出土晋系青铜器纹饰类型与文化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良健;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和杜曲镇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云朋;商周青铜v烧碛胙芯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云云;西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郡县设置和官吏选拔[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吕阳;“盛乐城”与“盛乐宫”地理位置考辩[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昭岷 ,李瑾;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J];江汉考古;1980年01期

2 王学荣;何毓灵;;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及相关认识[J];考古;2007年01期

3 朱凤瀚;;■公簋与唐伯侯于晋[J];考古;2007年03期

4 种建荣;;周原遗址齐家北墓葬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7年06期

5 张天恩;;论西周采邑制度的有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8年02期

6 罗西章;;周原出土的西周陶制生产工具[J];文博;1988年05期

7 种建荣;张敏;雷兴山;;岐山孔头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初探[J];文博;2007年05期

8 徐治亚;;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1974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1981年07期

9 邹衡;;论早期晋都[J];文物;1994年01期

10 徐天进;;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J];文物;199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宋建忠 吉琨璋 田建文;[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种建荣 雷兴山;[N];中国文物报;2007年

3 谢尧亭;[N];中国文物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孝廉;方媛媛;方莉;;二里头遗址都邑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张家升;;汉代丝织业发展的考古学观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3 丁利娜;;拉布达林、扎赉诺尔墓地的考古学观察[J];北方文物;2008年01期

4 南沙娜;孙岩;;《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评介[J];考古;2009年08期

5 马世之;;娘娘寨城址性质问题试探[J];中原文物;2010年05期

6 姜玉珂;赵永军;;渤海国北界的考古学观察[J];北方文物;2008年02期

7 王银平;;湖北天门县肖家屋脊遗址史前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分析[J];四川文物;2008年06期

8 杨建华;洪猛;曹建恩;;毛庆沟墓地的两种墓葬所反映的不同社会结构[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9 管小平;;中堡岛遗址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10 翟iJ;;瑶山墓地编年及相关问题[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5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刘和惠;;从土墩墓遗存看句吴的社会结构[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册)[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文博系 陈淳 郑建明;环境、稻作起源与社会结构[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杨耕耘 韩晓玲;炎帝都邑在枣阳雕龙碑[N];湖北日报;2001年

3 刘蓉;古蜀都邑遗金沙[N];四川日报;2001年

4 邱平 王昌燧 张居中;矿料来源与社会结构[N];中国文物报;2001年

5 李新伟;考古所举办首届高研论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左丽慧;破解中华文明起源之谜[N];郑州日报;2008年

7 李伯谦;考古学对中国上古史建设的重大贡献[N];光明日报;2002年

8 新华社记者 冯诚 谭飞 张燕;秦始皇祖陵探秘[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复旦大学文博学院 汪洋 翟杨;探求墓地延续时间的人口学方法[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高蒙河;统一与分裂的历史先声[N];中国文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有钱;秦“公墓”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徐沂蒙;宗日墓地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3 朱忠华;仰韶文化二次合葬墓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梅鹏云;辽墓乐舞图像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子孟;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期聚落形态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6 罗运兵;薛家岗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郝炎峰;二里头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8 管小平;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40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40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