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9 08:54
【摘要】:红色旅游是目前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旅游形式之一。本文在从生态经济、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等视角对红色旅游生态化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集成文献检索、市场调研、数理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了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瓶颈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并以韶山、延安为例对未来几年红色旅游需求态势和发展规模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对我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运筹的主要环节、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并从目标优化、模式运筹和措施集成等层面,构建和制定了“两型”红色旅游生态化体系及其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态学共生原理、充实生态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和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相关理论的集成,对红色旅游生态化的方向定位、科学规划及其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红色旅游开发要以文化传承和生态体验为核心,以红色旅游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品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强调环境管理和社区受益,通过合理的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结构优化,维护红色旅游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救济、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 (2)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省份和旅游城市;其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在中部及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型分布状态。目前,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发展的转变,接待能力、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核心景点压力过大、旅游资源保护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旅游污染加剧等许多问题。随着旅游交通格局、旅游发展格局、旅游文化格局的不断优化,中国红色旅游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自身的最大挑战,红色旅游的产品结构、发展模式、景区容量等几方面问题成为影响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红色旅游游客来源逐渐转变为单位组织和游客自主出游并重,旅游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色彩。不仅涉及旅游者以观光、度假为主要目标的休闲需求、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需求及以启发、激励为主要目标的政治需求,还涉及到旅游地居民经济致富、文化传承、宜居环境等多重需求。 (4)以logistic模型拟合、修正指数曲线法、灰色模型预测法和二次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加权组合形成的最优组合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红色旅游地区游客数量的变化趋势。拟合结果表明:目前韶山和延安旅游发展正处于参与期和发展期之间,旅游人数迅速扩张,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必然呈现旅游流过度集聚特征。由于旅游发展迅速,客流量大,导致核心景区超载,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因此,基于红色旅游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都要求其在经营过程中更为关注大众化旅游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不良影响,要更多关注居民的环境需求,强调环境管理和社区受益,使红色旅游不仅体现“经济优化”效应,还体现“环境优化”效应,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5)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模型(ETU)作为一种结构复杂、动态循环的运筹模式,具有广泛联系性、层次多重性、需求多样性的特征。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起“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使红色旅游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公益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自然生态的修复与维护,还涉及对文化生态的重建或优化。因此,在模型应用中,不仅要明确简单的产业内部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关注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内外要素组成及其作用方式,并从环境系统、运作系统和效益系统三个方面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反馈及调整,最终实现红色旅游优化升级。 (6)要实现红色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升级,需集成各方动力要素,使之协调配合,良性互动,构建起旅游提供者、旅游地社区、旅游消费者、旅游中介者、以及宏观决策者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和生态联系,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绿色”开发。包括推广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机制、加强生态教育等多条路径。 (7)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目前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仍然处于联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不仅要强调企业层面的资源低耗及节能创新措施,还要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突破行政壁垒,加强生态合作,实现生态创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区域红色旅游生态化合作体系,充实红色旅游生态位,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区域红色旅游一体化产业范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6
本文编号:225874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青;;大别山贫困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安徽地质;2006年01期
2 李晓阳;谭士元;;对黑龙江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3 王艳平;历史唯物观下看红色旅游发展走向[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易佳莉;徐飞雄;;红色旅游混合开发模式初探——以湖南第一师范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4期
5 袁书琪;孟铁鑫;缪芳;;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J];福建地理;2005年04期
6 方世敏;周荃;苏斌;;湖南“红三角”区域旅游协作的经济与政策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王文瑞;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生态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8 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梁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10 李少游;程丹;刘利斌;;基于混合多项式模型的韶山红色旅游需求人数预测[J];旅游论坛;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饶品样;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8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5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