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5 07:00
【摘要】:通过构建入境旅游流与省域目的地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对2000、2005和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西部省份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缓慢提升,但仍未进入协调发展阶段。②入境旅游需求发展滞后为普遍现象,即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供给发展滞后省份数量呈现扩大趋势。③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特征为,胡焕庸线经过及其以东省份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而以西省份水平较低。④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并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入境旅游流系统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而且,旅游区内部省际差异,是整个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西北地区省际差异为主。
[Abstract]: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coupling system between inbound tourism flow and provincial destinati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system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12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in western China in 20002005 and 2010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and destination in 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is rising slowly, but it has not yet entered the stag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 the lagged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demand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is,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is the key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in the west, and the number of province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shows a trend of expansion.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are: The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Hu Huanyong line and its east provinc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provinces. 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Hu Huanyong line are gradually expanding and showing a trend of polariz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system is enlarged, and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 within the tourist area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whole western region, among which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the northwest region is the main on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8&4127115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243) 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12TACK001) 中央高校基金项目(11SZYB32)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项目(2012CXB006)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2 王良健;邓琼芬;;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3 钟士恩;张捷;任黎秀;李倩;董雪旺;李敏;;旅游流空间模式的基本理论及问题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4 张郴;张捷;;中国入境旅游需求预测的神经网络集成模型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10期

5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6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7 杨敏;马耀峰;李天顺;李君轶;;网络信息与入境旅游流的V-R耦合关系分析——以澳大利亚入境旅游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8 鲍洪杰;王生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9 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J];经济地理;2012年06期

10 李连璞;曹明明;杨新军;;“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关系及路径转化——31个省(区、直辖市)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方世敏;赵金金;;区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与竞争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3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5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樊姝玉,杨达源,聂献忠;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8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9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10 颜磊;许学工;章小平;;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松茯;陈思;;文化产业下哈尔滨建筑遗产的独特性与保护模式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辛鑫;赵文州;;浅析城市发展与生态旅游[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华;赵飞;周婷婷;;旅游需求调研方法及应用研究——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基于居民需求的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郑长海;中国六大典型区入境旅游差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7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王艳辉;城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康玲;李权国;;襄樊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3 杨峰;孙世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4 邹成效;简论时空思维的三种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刘忠华;传统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J];长白学刊;2001年05期

6 姜晓轶;周云轩;;从空间到时间——时空数据模型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陈军,赵仁亮;GIS空间关系的基本问题与研究进展[J];测绘学报;1999年02期

8 吴威;陈雯;曹有挥;;过江通道建设对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影响——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9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10 王兆峰;;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旭;来华海外旅游者出行的选择偏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洁;四川省经济、交通运输、旅游网络关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3 陈颖慧;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关系分析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4 杜晓凯;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适应性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5 廖爱军;旅游吸引力及引力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关颖;安徽省公路网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及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刚;基于投资“潮涌现象”的金融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8 刘晓燕;旅游团队“食物链”现象的成因与治理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9 王一婷;新疆交通可达性评价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刘宏盈;苗芳;马耀峰;;入境旅游流转移对旅游经济联系促进作用实证分析——以旅沪流向陕西转移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3 杜彦荣;吴风宁;;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理论研究动态和方向[J];经营与管理;2011年06期

4 高静;;目的地营销研究中几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J];旅游学刊;2009年04期

5 何苇;;会议目的地——拉萨[J];中国会展;2009年16期

6 安金明;;旅游目的地的创新集成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年06期

7 盈励;;贺州——旅游的目的地[J];当代广西;2005年24期

8 孙晓;李永文;;目的地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影响[J];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目的地资讯[J];新华航空;2011年02期

10 曹继宏;;滑雪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雨;廖琴;;近10年以来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流及其变动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恩祥;;入境旅游流AQ的流动规律分析[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洁;;入境旅游流变化的惯性与风险规避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卞显红;余芳;安锺洙;翁碧云;秦萍;金霞;;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入境旅游流流动时空演变趋势与特征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刘宏盈;马耀峰;张娟;;三大旅游圈入境旅游流扩散转移发展态势分析——以流向陕西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佑印;马耀峰;;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时空转移规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刘松萍;刘宏伟;;中国会展旅游现状分析及竞争力模型研究[A];2006首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振亭;马耀峰;李君轶;刘宏盈;;基于功能分析的我国入境旅游流区域差异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吴必虎;;中国式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问题[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江生;;旅游产业孵化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摘要)[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谢维贤;黄山旅游景气指数日益攀升[N];江南游报;2009年

2 王赵洵 海南记者站 王健生;把海南建成全国人民度假村世界一流旅游度假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吕志勇;升华“目的地”的璀璨魅力[N];乐山日报;2009年

4 环球旅讯 梁淑芬;景域集团:打通目的地产业链[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通讯员 唐磊 吕文涛 李视利 YMG记者 刘新国;莱山打造旅游度假目的地[N];烟台日报;2009年

6 记者 吴景彦;高端游客年末“扫货”转向欧洲[N];北京商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马莉;西南旅游人气上涨30%[N];中国商报;2010年

8 驻上海记者 丁宁;瞄准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五个目的地”[N];中国旅游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徐莹波;力促资源成为台湾游客最佳目的地[N];桂林日报;2010年

10 上海新闻中心 刘征;上海松江打造“世博之旅”目的地[N];华东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现红;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驱动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庞闻;中国入境旅游流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与角色定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建超;基于网络视角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7 张岚;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时空重游决策意向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宏盈;中国长三角入境旅游流西向梯度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ShogoMlozi;[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董亚娟;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与城市目的地响应耦合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如清;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张博;中国三大旅游区向秦入境旅游流转移规律及机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佳;上海入境旅游者向长三角区域扩散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沛;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艳茹;基于分形视角的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颖;上海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转移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珂珂;中国入境旅游流网与空间场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颖;泛西安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彦荣;中国沿海省市入境旅游流市场结构及转移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李京晶;我国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西扩散与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2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92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9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