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自觉意识在旅游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
[Abstract]:The consciousness of tourism consciousness is inspir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The consciousness of tourism consciousness is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 culture, tourism significance, tourism purpose, concept of tourism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 Tourism consciousness is the basis of tourism soci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ourism social education. There are four main ways to cultivate tourism consciousness: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subject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in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local complex and the cultivation of world vision.
【作者单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环境与动力工程系;
【基金】: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服务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区建设的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GB283) 2012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桂林旅游社会教育研究”(X10Q029)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费孝通;21世纪人类学面临的新挑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刘沧;常茜;;中外旅游社会教育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叶小青;;旅游意识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关系的探讨[J];丽水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杨昀;;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逢亨;姚尧;;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仫佬族民俗旅游开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徐明君;;审美人类学视域中的民族舞蹈开发——以秧歌与秧歌节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张良丛;;论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和价值诉求[J];东方论坛;2010年04期
4 蒙余超;;审美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方法之比较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09期
5 伍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论岭南骑楼的文化透视及文化生态保护[J];消费导刊;2008年18期
6 吴建冰;李作华;;旅游社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黄新宇;唐艳林;;试论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李惠芬;;“转灯”习俗的审美人类学解析——基于高台县罗城乡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刘琼秀;;在发展中保护——浅论少数民族感恩文化的传承——以毛南族傩文化为例[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年04期
10 尹庆红;;文艺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审美人类学的兴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杏梅;欧跃发;;桂林乡村生态旅游的审美人类学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仙玉;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吕剧艺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杨晶;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金梅;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张艺谋[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杜文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课堂人种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董龙昌;列维—斯特劳斯艺术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景区游客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陈结媚;三江侗族民间刺绣的艺术人类学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玉水;实践美学与认知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与当代中国美学状况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5 伍锦昌;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凌学东;边缘活力与自恋力量[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钟明杰;黑衣壮审美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尹庆红;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奇昌;无人聆听的福音[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郭芳;文艺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本土实践[D];兰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萍;周尚意;;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三个乡村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张中华;张沛;王兴中;;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年01期
3 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4 马宝建;;场所依恋、故地重游的本质内涵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0年01期
5 周慧玲;许春晓;;旅游者“场所依恋”形成机制的逻辑思辩[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1期
7 解希静;社会教育不容忽视[J];林区教学;2005年01期
8 余勇;田金霞;粟娟;;场所依赖与游客游后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以价值感知、满意体验为中介变量[J];旅游科学;2010年03期
9 蔡君;对美国LNT(Leave No Trace)游客教育项目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3年06期
10 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晓莉;杨英;;南京夫子庙游憩者地方依恋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启鸿;鼓浪屿居民的地方依恋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忠;;旅游文化与山西旅游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黄禹康;;绍兴精心建设旅游文化名城纪实[J];上海房地;2010年06期
3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旅游文化建设与保护刍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童潇;关于苏州旅游文化形象的思考[J];社会;2001年12期
5 芦宝英;对旅游文化和旅游环境关系的初步认识[J];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侯月洁;;旅游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农业;2006年02期
7 王洁;;红色旅游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田苗;;营造文化氛围 发展旅游文化[J];学理论;2008年05期
9 刘博;;浅析丝绸之路旅游文化[J];丝绸之路;2009年14期
10 李淑玲;;中西方文化与旅游及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黎秀;;集邮与旅游发展双赢——第十四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集邮与旅游》学术论坛综述[A];第十四届南京集邮文化节《集邮与旅游》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陈小妹;;谈新形势下海南地方节庆的旅游文化发掘[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3 冯学钢;吴文智;党宁;;新都市旅游——上海旅游发展的转型与创新[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4 叶骁军;;苏州旅游发展长短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何世伟;王u&男;;英国怀特岛(Isle OF Wight)蒸汽铁路旅游对海南发展铁路特色旅游业的几点启发[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志夫;;制约我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傅立德;;湘南古村落的特色与保护——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钱建平;;对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思考[A];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过宝兴;朱佑君;;黟县旅游发展战略研讨[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10 孙旭红;;加强晋冀鲁豫旅游区域合作,加快河南省旅游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莉;远见旅游发展机构赴泰国旅游文化交流拉开序幕[N];江南游报;2011年
2 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种海峰;浅议地方高校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N];海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陈文宝;肃南投资十多亿元倾力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N];张掖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学军;黄山为中国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山为中国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N];黄山日报;2009年
5 记者 赵琳;抚仙湖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项目规划原则通过审查[N];玉溪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春虹 袁峰 陈成智;推动岛屿低碳旅游发展[N];海南日报;2010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王大悟;旅游开发把握好文化的度[N];湖北日报;2008年
8 赵升华邋实习生 刘林 本报记者 欧维佳;“宁愿一人来千次,不愿千人来一次”[N];南充日报;2007年
9 陆虹;深山掩不住艺术的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周安茂;建好本土特色文化 推进恩施旅游发展[N];恩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清龙;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张侠;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马晓龙;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评价:1995-2005[D];中山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鄂尔多斯市旅游文化发展与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陈淑琳;民族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影响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琼;西安医疗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宇鑫;旅游发展与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小菲;山东旅游文化的网络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宏民;鄂尔多斯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黄焕辉;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杭州旅游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杨建;近代中国出境旅游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立东;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动漫旅游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伍迪舒;旅游发展对布尔津城市居民经济及消费水平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7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29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