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2 10:55
【摘要】:由于长期无序粗放式和掠夺式开采城市蕴藏的矿物资源,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仅矿竭城衰,还衍生出一系列复杂问题,如经济产业结构失衡、下岗失业率攀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稳定堪忧等。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和目前矿竭城衰的局面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显得格格不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由于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优势特点,对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这种宏观背景,本文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的系统深入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 因此,本文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在阐述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上,以现状为体,全景扫描其发展过程的问题;以案例为镜,多点透视其成功经验的本质;以效率为尺,综合评价其发展效率的水平。进而针对现状问题分析、借鉴案例成功经验以及根据综合效率评价结果深入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思路。 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学相关理论、营销学相关理论、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同时,相关研究基础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与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与困境、资源枯竭型城市演进与转型。本文依次对以上理论和研究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梳理,为本文研究奠定坚实而又清晰的理论支点和概念基础。 资源枯竭型城市由内而外的自我突破力和旅游业从外向内的渗透助推力,这两股力量构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找到了理论支点,但通过现状扫描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旅游形象定位模糊、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问题。其中,旅游产品开发总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高等级高品质的旅游景区还较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丰富且特有的工业遗迹资源开发力度还不够;在旅游产业规模上,绝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综合收入都低于其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旅游产业规模偏小;在旅游形象定位上,大多数城市的形象定位缺乏特色,且雷同性较大。 选取英国布莱纳文镇、德国鲁尔区、中国焦作市和黄石市为案例进行多点透视,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四个地区通过旅游成功转型的共性特征,如政府主导和不断创新打造特色核心旅游产品等。同时也揭示了四个城市在旅游开发方式和路径上独到的成功之处。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2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发展效率情况。在静态评价中,当前2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效率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区域之间也存在大差异。只有韶关、焦作、枣庄等少数几个城市旅游发展处于有效率状态,其他城市与之相比,旅游发展效率均不高,说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动态评价中,发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效率总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并根据评价结果探索了影响效率水平的内外因素。 根据现状扫描、案例透视和综合评价的相关结论,从宏观国家层面、中观地方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在宏观层面,通过提高旅游政策优惠幅度、强化旅游政策覆盖精度、构建旅游政策多维梯度和制定旅游政策实施制度等方面来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政策的支持力度,从而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中观层面,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增强地方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强化旅游企业的创新意识来强化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意识,形成从政府部门到基层群众的旅游发展共识,构建起全社会关注枯竭型城市旅游促转型的发展氛围,从而凝聚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微观层面,借助活化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美化旅游形象、孵化旅游产业和强化旅游品牌等“五化”手段来创新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开发举措,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旅游发展效率,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翔;唐楠;;湖北省旅游节庆系统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2 陈来生;旅游节庆的打造与要素的合理构架——以苏州旅游节庆的转变为例[J];探索与争鸣;2003年10期

3 赵煌庚;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3年06期

4 黄翔;成曦;;武汉旅游节庆品牌设计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张建忠;;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2期

6 杨洪;邹家红;朱湖英;;湖南省红色旅游优化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7 栾福明;张小雷;杨兆萍;熊黑钢;韩芳;王昭国;;1990-2011年山东省旅游节庆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8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J];旅游学研究;2010年00期

9 桂泉;特色旅游:水涨船高正风流[J];丝绸之路;2003年02期

10 王子新,樊中红;河北旅游节庆发展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几点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梅凌峰 记者 黄欢;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举行[N];南昌日报;2010年

4 记者 冼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受网友喜爱旅游节庆”奖[N];南宁日报;2011年

5 江苏省节庆协会 王洁平;旅游节庆的创新和转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斌;上海 旅游节庆让游客受益[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班若川;旅游节庆要力戒“花架子”[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新郑州 新旅游 新风采[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魏小安;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新发展(上)[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谢峻 寿利宏;专家学者为浙江旅游节庆把脉[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鹏;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悦明;山东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唐楠;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芸;旅游节庆符号营销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任国才;我国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李国平;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俞杨俊;旅游节庆策划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成曦;旅游节庆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连建功;中国旅游节庆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淼;我国现代旅游节庆的特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张文姣;吉林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05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05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