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综述——基于“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角度
[Abstract]:The planning of tourism imag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tourism facilities, tourism services and othe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noticed the phenomenon of "image masking" and "image superposition" between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Defilade) and Im-age Superposition theory and the expansion of related theo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ourism image planning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China, especially for the image breakthrough of Asian tourism destin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age shading"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西部项目)“基于‘形象遮蔽’理论的亚旅游目的地开发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1XJC630015)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文春艳;李立华;徐伟;张清兵;;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6期
2 李玺;叶升;王东;;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非结构化测量应用研究——以访澳商务游客形象感知特征为例[J];旅游学刊;2011年12期
3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4 汪倩雯;;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国纲;张守信;;黑龙江省大众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及其对策[J];冰雪运动;2008年06期
2 刘雪蕾;姚国荣;;洛阳旅游宣传口号的文化探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罗云艳;;乡村生态体验形象塑造——以辽东山区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吴小根;杜莹莹;;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机理与实证——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5 宋立杰;;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系统建构——以聊城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1期
6 付业勤;王新建;郑向敏;;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旅游论坛;2012年04期
7 张一;邵林涛;赵建;匡军伟;;基于IPA分析的无锡惠山古镇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3期
8 叶小平;;天台山旅游形象创新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09期
9 刘婷;杨薇;;西部民族自治州旅游地形象策划[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8期
10 白洁;;基于形象调研的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口号设计——以淄博市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刘太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在旅游地理经济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概;海南旅游形象的广告传播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斌;都市旅游的意象营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党娇;国际互联网上传播的西安市旅游形象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茜;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林;石燕湖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琼;郑州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崔丰;牡丹江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陈文;我国现代城市广场的旅游形象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青芳;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游憩者感知形象与忠诚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杜妍;城市旅游标志与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薇薇,曾路;从旅游形象广告看景区营销的定位[J];商业研究;2004年04期
2 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1期
3 李本乾;描述传播内容特征 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内容分析法简介(下)[J];当代传播;2000年01期
4 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4期
5 周进步,杨琳,冯晓虹;江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和区域协作[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3期
6 汪德根,陆林,陈田,刘昌雪;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7 张海霞,阎顺,张旭亮;区域旅游形象主导因子的提取程序之探讨——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4年01期
8 黎洁;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市场营销意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9 周娟;;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地形象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张安民;梁留科;;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主题公园概念识别标准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霞;;浅议甘肃省旅游形象的塑造[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09期
2 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4期
3 俞萍;;舟山旅游形象调查分析及其形象定位[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卢绍香;殷红梅;;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定位策划[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勇;;浅谈旅游市场及其营销[J];民营科技;2008年11期
6 杨晚华;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0期
7 陈江伟;;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特区经济;2006年10期
8 刘雄;杨斌;;黑竹沟旅游开发新思路—基于旅游地“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的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9年02期
9 王野;杨辉强;;基于形象遮蔽理论的宜州市旅游形象定位[J];中国商贸;2011年17期
10 陈蓉;耿筱青;李生梅;张忠孝;;基于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形象理论的青藏生态旅游竞合策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冬香;;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文化;刘军萍;;北京旅游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发展的技术需求[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3 方晨光;;论面向WTO博物馆展览的发展趋势与创新[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4 陈蓉;余郭艳;叶彬;;绿色餐饮新的发展趋势——素食[A];2003中国餐饮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曲颖;李天元;;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比较分析及国内研究国际化刍议[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朱苹;;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的探讨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山;王铮;;旅游区形象策划的一种模式[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路塔;;重塑贵州旅游形象的构想[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铭铎;焦翠翠;;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与趋势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何永彬;;地域旅游形象塑造与营销研究[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刚 云南省大理学院经管学院;“屏蔽”或“叠加”,,从旅游形象看大理旅游的出路[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来也旅游规划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杨振之;“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理论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惠州市旅游局 钟声宏;旅游形象工程:发展制胜的“杀手锏”[N];中国旅游报;2000年
4 许慧;长兴旅游形象标识与口号征集活动不断深入[N];华东旅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储东华;擦亮香格里拉品牌增色中国旅游形象[N];云南日报;2009年
6 张静 丁宁;上海评选旅游形象大使[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韩解林;无锡旅游形象标识在港首发[N];华东旅游报;2010年
8 记者 叶娇;提升旅游形象 促进转型升级[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9 范平;合肥呼唤旅游形象代言人[N];安徽日报;2004年
10 王惠;常德旅游形象可定位在“古”[N];常德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华;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剑;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彭蝶飞;南岳衡山生态旅游构建及其运筹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姜科;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形象及旅游者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艾进;中国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李翠林;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玲;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形象遮蔽效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刘雪美;游客感知下的传统旅游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李娟;旅游屏蔽区错位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慧青;跨界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马锐;从汶川大地震影响谈目的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立群;贵州省旅游形象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1年
7 牛海燕;开封市旅游形象营销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8 马小玲;美国在校大学生对中国旅游形象的认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谷利;基于到访游客感知分析的保定旅游形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卓;吉林省旅游形象的特色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72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7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