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
[Abstract]:The etiquette and custom of Spring Festival is the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nation's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ational wisdom, value and though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pring Festival etiquette and customs,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pursuit of equilibrium and harmony is mainly achieved through the structural opposites and transformation rules of binary (Yin-Yang) structure, ternary (three talents), five-element structure (five elements) and eight-element structure (eight hexagrams). For example, fire-related firecrackers sacrifice and pray for blessing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way to suppress the strong and help the weak binary Yin-Yang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pray for the balance of sun and moon Yin-Yang. The three-dimensional (three-talent) structural opposition conversion rule is to pray for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heaven, earth, human beings, Spring Festival sacrifice, blessing activities of the middle three beasts, three cups of wine, three cups of tea, three incense, three worship, and so on.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al op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ive elements (five elements) is a sacrificial activity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existence and harmony between five elements and five kinds of substances. On the eve of the New year's Eve, the five gods, the fifth way of wealth and the five sacrificial custom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and the custom of five sacrificial rites. And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the five substances that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concept of harmony. 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pursuit of "harmony" culture,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pursuit of harmon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K8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2 侯宏堂;阴阳观念产生的三个基本来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范正红;殷商甲骨断代论著札记(三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李学勤;论殷墟卜辞的新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庞慧;“榐”与“y贰奔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过常宝;;论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姜勇;;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J];长白学刊;2009年06期
8 贾文;甲骨文从人、卩、大、女、子的义近形旁字举例(二)[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9 张中宇;中国原始诗歌韵律考辨——兼与周锡韦复先生商榷[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祖艳;中俄婚俗之比较[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巫允明;;华夏文化对美洲印第安人古代文明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初探[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郜同麟;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美;甲骨女性卜辞语言文化分期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荣荣;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石会鹏;《国语》民神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刘伟乾;古文字构件朝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颖娜;甲骨卜辞所载商晚期刑罚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博;河北地区所见先秦时期有铭兵器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平;《说文解字》第三、四篇误释字汇考[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春梅;上古至中古人体降落类词汇系统演变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王成伟;先秦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应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蒙;;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J];读书;1989年Z1期
2 王进;明清之际的“儒贾”及其对当代企业文化的启迪[J];探索;1991年05期
3 张岱年;谈传统文化[J];炎黄春秋;1992年03期
4 向仍旦;;传统文化价值的选择[J];民主与科学;1992年06期
5 李继荣;;试说商业招牌与传统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6 赵捷;;女性服饰及其文化内涵浅析——传统文化与女性之三[J];华夏地理;1993年02期
7 绍村;现代化氛围中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讨论会评介[J];哲学动态;1994年04期
8 杨春时;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与整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余飞鸿;论现代化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关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0 金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江淮论坛;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佳;;传统文化与社区先进文化建设[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2 缪品枚;;畲族与闽东传统文化[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3 陈沛沛;杨枝青;杨杏林;张晶滢;肖芸;苏丽娜;;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冯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改革[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孙媛媛;张小平;;谈色生“辉”——论中国五色的象征意义[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田峰;;传统文化与晋江文化的现代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金英;;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以安顺屯堡文化为例[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贾志海;程建波;张微;;羊与文化[A];第四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韦英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学良;;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初探[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沙洲 实习记者 吴闻莺;传统文化是一笔大财富[N];经理日报;2004年
2 夜郎西;让传统文化周游世界[N];吉林日报;2004年
3 见习记者 杨力叶 刘倩;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N];桂林日报;2007年
4 冯磊;别让国学变成百年老妖[N];工人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威;首届克州“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阿合奇开幕[N];克孜勒苏报;2007年
6 陈原;文博会:传统支撑创意[N];人民日报;2006年
7 冯其庸;文化振兴需广开“才路”[N];人民日报;2007年
8 新华;利用节假日弘扬传统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陈四四;行走在挑剔的目光中[N];四川日报;2007年
10 著名学者 文怀沙;尊重传统不等于开倒车[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东e,
本文编号:243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3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