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9-09-27 10:44
【摘要】: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近几年来,科普旅游已经在我国各地兴起,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科普旅游基地,但是科普旅游理论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科普旅游研究对科普旅游概念、资源、内容、特征、意义及区域科普旅游、专项科普旅游等进行了探讨。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科普旅游文章数量少、级别低;案例开发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等方面。未来科普旅游研究要重视科普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找准科普与旅游的结合点,开发科普旅游项目,构建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科普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
【图文】:

趋势图,科普旅游,文献分布,趋势图


学在科普旅游解说系统中的应用、在参与性活动中的应用、在科普旅游项目中的应用和在科普旅游宣传设计中的应用等。二、国内科普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一)科普旅游文章数量少、级别低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科普旅游”选择“篇名”分别进行对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检索,时间范围是1998年至2012年,检索结果如下:表1科普旅游文献CNKI检索结果检索词文章总数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科普旅游(篇名)161篇20篇60篇73篇8篇图1国内科普旅游文献分布趋势图数据显示,科普旅游的文章较少,并且很多为会议、宣传报道类文章。我国研究科普旅游最早的文献是1998年的《科研事业硕果累累科普旅游充满活力———林海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新发展》。最早的文献也不是从科普旅游理论入手研究的,而是基于个别案例的研究。从2000年到2012年的国内科普旅游文献时间分布表反应的趋势(如图1),可以看出科普旅游文献总体基本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趋势,其中有“高峰”,也有“低谷”,如2007年达到了18篇,2010年达到22篇,这都是产生文献比较多的年份,“低谷”年份如2011年,只有9篇文献。这说明,目前在我国关于科普旅游的研究还没有出现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率是极不稳定的。通过查阅科普旅游文献,发现科普旅游的文章所载的期刊从整体上来说级别比较低,基本上没有53①②③④李朝仙、孙先凤、杜靖川:《昆明植物园科普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9期。葛玉珍、黄仕训、周太久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组件式GIS的河南省佛教旅游信息系统构建”(102102310260)阶段性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2提升研究生科普能力项目“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在科普产业中的适用性研究”(2012KPYJD07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新宇;王力峰;;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杨廷锋;;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4 谢雨萍;耿文辉;;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J];大众科技;2009年03期

5 唐顺英;;山东省科普旅游资源特色评价及其分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6 周婕;;大力发展科普旅游,促进公众科学素养[J];经营管理者;2012年12期

7 王英;孙建兴;裴会明;陈江全;;浅谈麦积植物园发展科普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甘肃科技;2012年03期

8 葛玉珍;黄仕训;周太久;王燕;;桂林植物园开展科普旅游的优势和存在问题[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雨昕;;我国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高宏;孙振杰;;河北省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分析及提升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绍刚;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施广伟;基于模糊数学和Dijkstra算法的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D];长安大学;2010年

3 董晓英;基于游客感知的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仁鹏;陈晓艳;陶卓民;;对开发我国西北地区科技旅游资源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2 王富吉;;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特点及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3 王慧;万光玲;;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现状、条件及对策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21期

4 杨前进;周善怡;付海龙;;基于游客视角的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评价——以重庆武隆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彭建良;龚勤;;旅游城市发展科普旅游产业的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9年02期

6 徐淑梅;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7 刘俊;陈远生;成升魁;蒋依依;李佳;;中国科学院科学园区科技旅游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8 杨廷锋;;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9 谢雨萍;耿文辉;;桂北地区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初探[J];大众科技;2009年03期

10 李忠超;陈红锋;;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韦强;杨德倩;许玲;季申芒;刘飞;廖景平;;发展科普旅游促进公众科学素养建设[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2 蔡清平;熊炀;罗娟;;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结合模式初探——以赣南树木园为例[A];中国植物园(第十二期)[C];2009年

3 周俊青;叶舒娟;;科普旅游实践探索——以安徽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庆江;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冰雁;科学技术和旅游的哲学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3 赵宇;提高沈阳市科普场馆利用效率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李绍刚;吉林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春丽;东北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师瑞娟;东北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和彦确;职业技术院校科技写作课程现状调查及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乔明中;GIS在旅游行业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林明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公园管理运营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艳;科技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阐释[D];东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新宇;王力峰;;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王中雨;;国内旅游市场细分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4期

3 李晶,王秀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科考旅游开发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廖莉萍,廖桂香,黄芳;贵州碘缺乏病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罗如学;尤妙娜;;基于模糊数学法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09年08期

6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7 刘焱;;重庆市市民旅游偏好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4期

8 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蔡依萍;方小平;;乡土地理教育基地——富阳喀斯特溶洞[J];地理教育;2010年Z2期

10 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彭华;张娟;周婷婷;;丹霞地貌旅游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许再富;;与时俱进的植物园建园理念[A];中国植物园(第十三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晓光 成燕 通讯员 白光琦 欧阳文权;[N];郑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楚兴;云南省岩溶旅游地质资源特征及其环境保护[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2 朱建军;层次分析法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3 兰继斌;关于层次分析法优先权重及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军;陕西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溶蚀作用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芬;Dijkstra最短路径优化算法在汽车导航的研究及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二杰;基于AHP的模糊数学在铁路建设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与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雨昕;科普旅游体验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5 周文广;基于Dijkstra的自动布线算法的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秦红兵;层次分析法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7 李军;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张东薇;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二维灾害危险性评价[D];长安大学;2009年

9 申青林;辅导员工作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董晓英;基于游客感知的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园区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2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2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2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