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稻作生产——来自植物硅酸体的证据
【图文】:
5-504)。为了研究小黄山遗址先民的经济活动方式和栽培作物特点,我们在对遗址进行了植物大遗存调查调查的同时,采取A区T1西壁的土样12份土土样,以及A区灰坑和红烧土等81份材料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先民的食物来源,栽培稻的驯化程度以及系统特性等方面认识上有了颇多的收获,为理解小黄山遗址的稻作生产以及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一、稻米是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黄山遗址不仅在陶片和红烧土坯土的掺合料中混入大量以稻谷颖壳,遗址文化层和遗迹土壤中也富含来自古稻的硅酸体(图2)。如图3所示,小黄山遗址A区T1西壁土壤的植物硅酸体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各个文化层中均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和颖壳的双峰乳突,特别是运动细胞硅酸体,不仅密度很高,每克土样中有稻硅酸体30000-60000粒,而且有从早到晚密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分析的81份遗址灰坑和红烧土土样中,有51份分析材料中发现稻运动细胞硅酸体,占63.0%,其中密度在5000粒/克以上有20个分析样品,占29.0%。文化层以及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稻硅酸体的发现,表明小黄山遗址先民的经济活动与稻谷生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稻米在先民的食物构成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能是当时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地层硅酸体密度的变化趋势看,在小黄山文化存续期间,,当地的稻米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图2遗址中的稻属扇形硅酸体和双峰乳突图1小黄山遗址地理位置甘霖1km★小黄山遗址
30000-60000粒,而且有从早到晚密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分析的81份遗址灰坑和红烧土土样中,有51份分析材料中发现稻运动细胞硅酸体,占63.0%,其中密度在5000粒/克以上有20个分析样品,占29.0%。文化层以及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稻硅酸体的发现,表明小黄山遗址先民的经济活动与稻谷生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稻米在先民的食物构成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能是当时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地层硅酸体密度的变化趋势看,在小黄山文化存续期间,当地的稻米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图2遗址中的稻属扇形硅酸体和双峰乳突图1小黄山遗址地理位置甘霖1km★小黄山遗址
【作者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创新联盟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20230)
【分类号】:S511-09;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Tetsuro UDATSU;;Neolithic rice paddy from the Zhaojiazhuang site, Shandong,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年24期
2 ;Response of rice cultivation to fluctuating sea level during the Mid-Holocen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04期
3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年09期
4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年01期
5 张文绪;;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6 游修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J];文物;1976年08期
7 俞履圻;林权;;中国栽培稻种亲缘的研究[J];作物学报;1962年03期
8 孙传清,毛龙,王振山,朱立煌,王象坤;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基因组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初步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恒 王海明 杨卫;[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丁品 郑云飞 陈旭高 仲召兵 王宁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严文明;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4 王锡平;;胶东半岛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北方文物;1990年04期
5 程新奇,周清明,严钦泉;水稻栽培稻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李锦山;;古史传说时代的“丘”与“虚”[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02期
7 张向前;周峰;解新明;;MT-1象草及其近缘品种的外稃微形态特征[J];草业学报;2010年04期
8 吴维棠;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J];地理学报;1985年01期
9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10 郑云飞;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业序列初论[J];东南文化;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Phytolith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and spread in Mid-Lat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entral North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段世华;毛加宁;朱英国;;红莲型杂交稻(红莲2号)及其骨干亲本的RAPD分析与鉴定[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红莲型杂交水稻学术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项虹艳;丁洪;郑金贵;李卫华;;耐低钾型水稻DNA差异的PCR-RAPD鉴定[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曹志洪;;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的退化、控制和修复[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6 王灿;吕厚远;;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瑞丰;水稻广谱广亲恢种质R228的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重荣;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新基因发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华;水稻基因组重复片段上籼粳间杂种不育主效位点qS12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D];武汉大学;2011年
6 汪勇;水稻杂种花粉不育的细胞学研究及两个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魏兴华;中国栽培稻地方种资源等位基因地理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申国安;东乡野生稻耐冷基因和水稻Clp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侯建华;羊草与灰色赖草杂交后代遗传学特性及育性恢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10 吴成军;云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生物学与遗传性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浩宇;基于多学科手段的历史时期垦殖绿洲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白燕培;辽东半岛南端史前农业工具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荣升;基于叶绿体基因多样性的中国水稻起源进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覃新清;中越农业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艳玲;甲骨文谷物与耕作类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学林;昆山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古水稻土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钟铮铮;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进化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毛传澡;两套群体的灿粳分化及亲本的灿粳分化与杂种表现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9 蒋立;DNA分子标记与肉鹅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10 秦永艳;商代的农业及其社会影响[D];郑州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中原,洪雪晴,李山,王露,史晓明;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2 丁金龙;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J];东南文化;2004年02期
3 林春明,黄志城,朱嗣昭,李从先,蒋维三;杭州湾沿岸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J];地质学报;1999年02期
4 李从先,陈庆强,范代读,张家强,杨守业;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1999年04期
5 李从先;范代读;;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09年01期
6 杨怀仁,谢志仁;中国东部近20,000年来的气候波动与海面升降运动[J];海洋与湖沼;1984年01期
7 ;On the 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along the Yangtze Delta and Ningshao Plain,East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年24期
8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rt rachillae of rice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dating to 7000 years ago[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年12期
9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年09期
10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陆;稻作起源的考古学笔记(一)[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
2 刘刚;难以成立的稻作云南起源论——文化史中的稻作起源问题考察[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
3 陈报章;水稻硅酸体的鉴定及在稻作起源与传播研究中的应用(摘要)[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4 翁齐浩;试论南岭地区稻作起源问题[J];热带地理;1998年01期
5 匡达人;长江中游的稻作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农史;1996年03期
6 徐旺生;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J];古今农业;1998年02期
7 徐旺生;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8 游修龄;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稻科学;1993年01期
9 黄耀祥;;选育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优化作物结构和食物结构[J];广东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10 张锴生;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仁威;铁板钉钉: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N];四川科技报;2008年
2 徐声高 李钦亮;江西万年国际稻米城带动经济发展[N];中国食品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贺n
本文编号:2545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