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87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雷玉华;米仓道与巴中石窟[J];敦煌研究;2005年01期
2 兰勇;四川古代栈道研究[J];四川文物;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锋;试论现代川籍作家“家庭小说”的文化意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屈小强 ,任丽洁;巫侘文化带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3 姚乐野;论汉唐间巴蜀地区经济开发的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4 张冬梅;略论秦汉巴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J];文史杂志;1998年03期
5 侯虹;渝东地区古代地质环境与盐矿资源的开发利用[J];盐业史研究;2003年01期
6 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J];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03期
7 李桂芳;试论两汉时期巴蜀人才的地域差异及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4期
8 雷兵;;清代“湖广填四川”质疑[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9 王成金;金凤君;;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10 侯甬坚;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J];经济地理;198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维加;道教的社会传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纪前巴蜀及中国北方为中心[D];四川大学;2004年
2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佐佐木正治;汉代四川农业考古[D];四川大学;2005年
4 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何玉红;南宋西北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舜;宋代长江三峡地区经济开发的整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雷诚;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簇群论[D];重庆大学;2003年
3 戴彦;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赵娟;控制与引导[D];重庆大学;2004年
5 罗岚;李R既俗髌返陌褪裎幕蚚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秦立凯;先秦两汉时期西南铁器的传播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7 陈佩姣(释见徽);唐宋时期地藏菩萨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龚义龙;人口迁入与经济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9 陈红帅;四川重庆唐代石刻佛像造型考察[D];清华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雷玉华,王剑平;试论四川的“菩提瑞像”[J];四川文物;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丽娜;;秦陵陪葬坑出土木材试论[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人旗;为蜀道申遗创造有利条件[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郭人旗;蜀道申遗须过“三重门”[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单霁翔;积极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记者 李鹏;“蜀道理应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N];各界导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韵 整理;蜀道申遗,靠谱吗?[N];光明日报;2011年
6 ;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广元共识[N];广元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廉维亮;稳妥开题 申遗莫急[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四四;蜀道申遗路上 千年“遗珠”如何串起?[N];四川日报;2011年
9 行止;蜀道的前生今生[N];中国文物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辜迅 四川日报记者 黄里;剑门蜀道“申遗”路漫漫[N];中国环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玉华;巴中石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46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