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四维视阈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政部;
【基金】:2012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研究”(YG20121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开忠;;西部开发呼唤四大战略[J];大陆桥视野;2003年Z1期
2 饶志华;彭恩仁;;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开放导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晓欢;沈体雁;常旭;;“4D”视角下的县域经济[J];开放导报;2013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书锋;;庐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刘琨;;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品牌效益研究[J];人民论坛;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一萍;金茨萍;;试析江西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J];企业经济;2006年11期
2 陶林;宗英飞;高延庆;;辽宁朝阳光照资源的开发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3 李学成;;开发满族文化资源 为辽宁旅游产业服务[J];满族研究;2008年01期
4 李丹;;谈鞍山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理论界;2008年06期
5 丘富昌;叶思群;;阴那山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与保护[J];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02期
6 许存茂;;开发南海是振兴海南经济的希望所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7 陈坚,胡毅;我国海砂资源的开发与对策[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7期
8 王刘刘,汪颖达;清凉峰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吴永夏;永川观光农业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戴佩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璐;刘满福;;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雷波;;福建海岸带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刚;曾旭;;循环经济与中国发展——从资源、环境和生态损耗状况谈起[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文伯屏;;论环境资源法律体系[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5 梁凤国;代影君;丁阳;;辽宁省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梁凤国;代影君;丁阳;;辽宁省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文远高;肖尚德;熊启华;;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8 艾琳;卢欣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 提升草原旅游业[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达斌;;连城县文川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的探讨[A];科学规划与用水安全——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群;章锦河;;安徽省域生态旅游资源概念规划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饶振华;加强资源监管刻不容缓[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2 王晓光;资源大县进行“能源革命”[N];山西日报;2005年
3 汪志;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紧张[N];中国黄金报;2005年
4 胡德文;21世纪中国资源安全对策[N];中国黄金报;2005年
5 陆双平;对资源高投入经济增长说“不”[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记者 朱彤 延宏;开发利用资源绝不能牺牲环境[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齐;我省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N];贵州日报;2005年
8 通讯员 吴国生;科学合理规划 严格依法开采[N];酒泉日报;2005年
9 周运华;秸秆也是资源[N];焦作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王奇;切实保护资源 依法规范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D];重庆大学;2004年
2 安晓明;自然资源价值及其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陈祖海;水资源价格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4 刘勇;深海钴结壳螺旋滚筒切削采集法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王彬;短缺与治理:对中国水短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依绍华;私营部门介入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张三;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社区管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莉莉;上海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小焕;我国滩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政;关于菏泽林业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王小完;西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5 孙德朝;凉山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赵冉;旅游形象资源开发与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房丽娟;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9 黄虎国;延边旅游资源及其评价[D];延边大学;2004年
10 周伟;长白山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7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7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