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型景区游步道沿线生态环境对踩踏干扰的响应
【图文】:
3级20%~40%;第4级40%~60%;第5级60%~80%;第6级80%~100%(100%即沙漠完全被植被覆盖,没有任何沙体裸露)。随机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游客对游道旁沙漠植被盖度情形无法接受变化程度,并确定该调查区域的LAC值。4结果与分析4.1踩踏干扰效应4.1.1踩踏干扰范围比较通常,游客对景区道路沿线影响是由道路边缘向双侧逐步减弱的。但是由于沙漠型景区植被稀疏及沙丘的流动性等特征,道路沿线践踏减弱的规律并不明显。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两个沙漠景区中游客踩踏干扰影响范围都在道路两侧4m范围,在1~3m样区ILCI和SCF变化最为强烈,在第4、5样方及以外样方区踩踏干扰则比较稳定。从特定景区对旅游踩踏干扰响应看,样方范围内,SCF以黄沙古渡景区灌草复合系统变化最为剧烈,冲浪车车道周边变化最小(车道周边结皮微弱);ILCI则以黄沙古渡木栈道和冲浪车车道响应最为剧烈,而沙坡头北区沙漠栈道相对较弱。图2土壤结皮破碎度增加率Fig.2Thesoilcrustfragmentationatthefourinvestigationsections图3地表覆盖度响应指数Fig.3Theindexoflandcoverimpactatthefourinvestigationsections4.1.2踩踏干扰植物种群和土壤结皮变化效应样带一(黄沙古渡湿地公园售票处北侧):木栈道基本沿黄河岸延伸,是景区冲浪车卸客后游客必经的陆上栈道。栈道宽82cm,坡度约4°~6°,大部分距离地面10~30cm,一部分栈
0%~40%;第4级40%~60%;第5级60%~80%;第6级80%~100%(100%即沙漠完全被植被覆盖,没有任何沙体裸露)。随机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游客对游道旁沙漠植被盖度情形无法接受变化程度,并确定该调查区域的LAC值。4结果与分析4.1踩踏干扰效应4.1.1踩踏干扰范围比较通常,,游客对景区道路沿线影响是由道路边缘向双侧逐步减弱的。但是由于沙漠型景区植被稀疏及沙丘的流动性等特征,道路沿线践踏减弱的规律并不明显。由图2和图3可以看出,两个沙漠景区中游客踩踏干扰影响范围都在道路两侧4m范围,在1~3m样区ILCI和SCF变化最为强烈,在第4、5样方及以外样方区踩踏干扰则比较稳定。从特定景区对旅游踩踏干扰响应看,样方范围内,SCF以黄沙古渡景区灌草复合系统变化最为剧烈,冲浪车车道周边变化最小(车道周边结皮微弱);ILCI则以黄沙古渡木栈道和冲浪车车道响应最为剧烈,而沙坡头北区沙漠栈道相对较弱。图2土壤结皮破碎度增加率Fig.2Thesoilcrustfragmentationatthefourinvestigationsections图3地表覆盖度响应指数Fig.3Theindexoflandcoverimpactatthefourinvestigationsections4.1.2踩踏干扰植物种群和土壤结皮变化效应样带一(黄沙古渡湿地公园售票处北侧):木栈道基本沿黄河岸延伸,是景区冲浪车卸客后游客必经的陆上栈道。栈道宽82cm,坡度约4°~6°,大部分距离地面10~30cm,一部分栈道被流沙淹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26)
【分类号】:X171.1;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璐;;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分析[J];商业故事;2016年18期
2 陆诤岚;陆均良;李云云;;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影响国外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09年01期
3 郎赞文;杨金明;付东海;吴荣华;;庐山景区脆弱生态形成的原因分析[J];江西测绘;2012年04期
4 申瑞侠;;基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智慧景区建设研究——以漓江景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19期
5 张敏;尚春林;;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旅游景区保护策略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9期
6 康杨杨;;浅析旅游景区“厕所革命”的实践开展[J];度假旅游;2018年06期
7 钱夙伟;;“捡垃圾换门票”应推而广之[J];环境教育;2014年10期
8 ;太行景区保护生态促旅游[J];吉林水利;2003年02期
9 易婷婷;黄晓瑜;;旅游景区厕所设计优化与管理创新——基于广州三大景区的实地调查[J];特区经济;2017年03期
10 秦浩;李翠林;;关于旅游景区厕所问题及相关对策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静;;循环经济理念下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2 李勇;;旅游景区碳排放测算路径分析[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钟恕宣;;旅游地产对旅游景区、地质公园景区的冲击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7届年会暨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欣欣;刘桂中;;公园和景区实现清洁生产的深入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5 毕君;黄春;;基于绿色可持续理念的成都市景区空气治理[A];工业设计研究(第五辑)[C];2017年
6 孟冬梅;;生态恢复技术在新疆禾木景区公路中的应用[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刘兆平;;景区公路的安全与环保探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8 ;浅谈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A];“农村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第九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6年
9 陈胜武;李辉;魏巍;;关于加强沈阳市生态环境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对策建议[A];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理工农医)[C];2016年
10 陈志刚;;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反思[A];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海霞;保护玉佛和古老岩石 严禁景区内攀折踩踏[N];鞍山日报 ;2008年
2 萧歌;旅游景区生态化60招(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何玲;景区“垃圾之困”,顽疾还需狠招治[N];中国城市报;2018年
4 黄彦菡;重庆永川厕所革命从景区延伸到乡村[N];中国旅游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王琳琳;北京关闭灵山景区恢复生态[N];中国环境报;2019年
6 叶相成;关闭污染企业 打造美丽景区[N];中国环境报;2019年
7 本报记者 弓旭东;宝鸡景区公厕 靓面子美里子[N];宝鸡日报;2017年
8 本报记者 戚帅华 特约通讯员 李艳;群众更“方便” 景区更美丽[N];洛阳日报;2017年
9 欧阳德珍;景区里的第三道风景[N];邵阳日报;2017年
10 李宏伟 刘吉玲 连丽霞;大槐树景区第三卫生间方便游客[N];山西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恒阳;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冉东亚;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郭占荣;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0年
6 颜家安;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弘;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彦锋;旅游景区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调控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利娜;生态学视域的长株潭城市群景区空间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陈满;漓江景区旅游发展环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科明;舟曲县拉尕山景区生态位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炼;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6 李佳思;莫莫格景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杨艳红;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中转站选址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8 台运红;基于DPSIR模型的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文祥;三坊七巷旅游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度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利;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环境影响预警评价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7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