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包容性增长的思考
【作者单位】: 中州大学;
【分类号】:F592;D4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周小刚;陈东有;刘顺百;;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年09期
2 刘亭君;;对解决我国乡村旅游中飞地化现象模式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6期
3 郭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乡村治理研究[J];农村经济;2008年06期
4 唐代剑;过伟炯;;论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以浙江藤头、诸葛、上城埭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年11期
5 江凌飞;;新时期国家安全历史背景·系列之二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定[J];世界知识;2007年08期
6 李昕;郑岩;;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J];学术交流;2007年04期
7 黄淑娉;;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吴业苗;;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居村农民市民化路径探析[J];中州学刊;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志文;张萍;;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陈志永;王化伟;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3 刘健;董建文;余坤勇;赖日文;陈国荣;;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张雪;;农民市民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34期
5 文彤;单j;;旅游度假区飞地问题的规划解读——以佛山市南国桃园为例[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6 郭凌;;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结构与解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7 邢冬梅;李悦铮;;温泉飞地旅游开发研究——以熊岳海滨温泉为例[J];北方经贸;2013年03期
8 李力;;青年农民群体非农化的困境分析——以湖北省襄阳市T村青年农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3期
9 印艳艳;;城市化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0年29期
10 么加利;王小琴;;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西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承华;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杨清媚;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陈_g;“粮农”身份及其在农民市民化前后的变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转型时期东南沿海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贺凤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丁可武;乡村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伍颖;集镇承接“农转城”的效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亚楠;基于共生的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7 徐晖;农民人力资本提升在市民化过程的作用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军;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目标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9 蒋树萍;新苏南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雒明明;寒地新农村乡土景观设计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立群;公民身份观念是公民意识的基础[J];河北法学;1989年02期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研究”课题组;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国内相关理论学派的主张[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05期
3 樊小钢;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7期
4 郑月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年09期
5 杨丽艳;“三阶递进”模式:我国农民非农化转移的战略选择[J];经济师;2005年08期
6 姜作培;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12期
7 杨振,牛叔文,常慧丽;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分析[J];开发研究;2005年01期
8 谷家栋;;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作为[J];领导科学;2006年08期
9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年01期
10 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德明;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莲;;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旅游文化为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2 王蔚;;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和新农村建设[J];理论前沿;2009年06期
3 张文华;曹晓兰;黄中廷;韩生;冯建国;陈奕捷;;乡村巨变——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新农村建设巡礼[J];前线;2009年10期
4 胡强;;论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新要求[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王伊欢;王珏;武晋;;乡村旅游对农村妇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县农村社区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周永广;姜佳将;;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以杭州龙坞茶村为例[J];乡镇经济;2008年04期
7 王伊欢;王珏;武晋;;乡村旅游中的农村妇女(英文)[J];Women of China;2009年10期
8 付振起;;吸纳先进安全理念 打造农村安全社区[J];科技资讯;2011年28期
9 高应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10 彭勇;王庆;;农民是村庄整治的主体——访省建设厅厅长李光荣[J];当代贵州;2007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奕飞;;农村村务指导与实践[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2 应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农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调研随想[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3 李雪斌;;从文化根源探析农村反邪教机制[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4 卢福营;;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创新与村落整合——对航埠镇“两监督一赔偿”制度的调查与分析[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陈佐樵;;浅谈宁化农村“老有所养”问题[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6 王永连;;关于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的探索[A];老年学论文集(六)[C];2004年
7 戴星翼;;上海需要农村的理由[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8 王春荣;;关于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9 岑璐;;关于加强农村德治建设的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宝龙;张彦敏;胡勇;;京郊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功能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包松娅;“掘金”乡村旅游产业[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陈飞 谢体坤 蔡聪;巧打致富牌 建设新农村[N];遵义日报;2009年
3 刘秀鸾;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加快发展贵州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何筑霞;农工党省委与省旅游局召开座谈会[N];贵州政协报;2007年
5 本版编辑 肖克 朱平庆 王德山;家园变美迎客来[N];农民日报;2006年
6 鲍洪俊 梁孟伟;让乡村美起来[N];人民日报;2006年
7 吴彩虹 中共遵义市委党校教授;建立遵义乡村旅游门户网站刻不容缓[N];遵义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毛学农;乡村旅游要避免“单打独斗”[N];江淮时报;2007年
9 余继军邋侯露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喻元平;尽心竭力解民忧[N];贵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姚锐敏;“行政下乡”与依法行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中汝;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吴淼;乡村政治过程:生产经营与秩序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兰世辉;台湾农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杨肖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行为模式及其决定[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9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隽妮;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王丽娜;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赖小燕;转型期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叶淦奎;新时期东莞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袁宏伟;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欧三任;信息化背景下农村信息风险与农村政治稳定[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赖相燕;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陈慎辉;湖南省平江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肖美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伦理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曾菁;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47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