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遗产地域性文化特色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LS019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湘藩;;和田玉的地域文化——瞿利军“中鼎”玉雕的继往开来(六)[J];中国宝玉石;2011年04期
2 潘晓军;;柳州文物遗存的特色及保护利用[J];广西地方志;2006年04期
3 杨嘉铭;;四川藏区的石刻文化及其保护和利用[J];西藏研究;2006年02期
4 姜晔;;大连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中一;;洞庭湖区上古时期地域文化考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夏日新;;从楚文化研究谈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7 邹向前;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的保护利用[J];理论观察;2004年04期
8 叶岗;;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发生之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9 邓平;;抗战陪都对外交往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1期
10 魏东;;古西域佛教壁画图式探析[J];装饰;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伟臣;赵爱民;张国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红山文化部落图”[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齐心;;地下文物遗存价值保护利用与古都风貌[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3 余玉龙;;试论青海省古建筑的多层次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成大林;;长城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成大林在“保护利用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研讨会”上的发言[A];万里长城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5 张大伟;;马丕瑶府第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刘丽玲;;南海子内的御制碑及其保护利用[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7 周干峙;;成立学会利于全国文物保护——在中国紫禁城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致辞[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8 桑雨慧;;辽上京遗址保护利用构想[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黄雅峰;;海宁汉画像石墓的保护利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约翰·霍威尔·斯塔布斯;;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与中国[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娟;世界遗产 保护利用的焦点问题[N];文汇报;2004年
2 陆峰;城市古建筑要在保护利用中“复活”[N];新华日报;2005年
3 王艳明;国家投巨资 保护利用莫高窟[N];中国税务报;2008年
4 兰瑞书;保护利用好文物资源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叶娟娟;保护利用好我省28处名人故居[N];河北日报;2007年
6 市政协常委 李培林;托物存史 保护利用好忻州古城[N];忻州日报;2007年
7 付杰邋本报记者 霍晓丽;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N];河北日报;2007年
8 雷志华;别让“保护利用好”文物的旗帜成为幌子[N];中国商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解路明 刘兴元;乐山大佛如何更好保护利用[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耿建扩;河北发现大规模土著燕国文化遗存[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政伟;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军民;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王伟;韩城古城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于亮;克孜尔石窟壁画题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2 沈妙芬;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俞源民居壁画[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陆斐蕾;,
本文编号:2549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4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