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ARCVIEW的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数量化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9:06
【摘要】: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使游客在旅游系统内形成集聚与扩散,同时与旅游系统不断地进行资金、物质和信息的集聚与扩散的现象称为旅游流。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客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即旅游目的地形成了游客来向和去向的空间转移态。因此探讨旅游流的基本理论,将城市作为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结点,从时间角度研究入境旅游者入游特征,从空间角度研究入境旅游者来向及流向,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入境旅游流年度变化和月季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入境旅游流发展趋势及季节变动的规律性和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于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增强旅游企业运作效益、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目的性和可行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研究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交互效应及其规律性,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企业运营、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拓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各主要客源国的市场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对于确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培育并扩大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手段,以近10年的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近10年的旅游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运用GIS软件ARCVIEW做相关分析及成图。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关注旅游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并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研究水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1、首次以城市为地域单元,从综合的角度对其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时间序列的分析,空间流动及其演变的分析及主要客源国时空动态的数量分析。2、结合我国入境旅游流的流动现状,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流动模式,即我国入境旅游城市(地区)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3、将西安作为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结点城市,同时将其做为入境旅游流的集聚与扩散中心,分析了其旅游流的来向和去向。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对旅游流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包括旅游流的含义、特征与旅游流的影响因素,对旅游流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入境旅游城市(地区)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 第二,对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时间变量进行分析。包括西安入境旅游在全国地位的时间变量分析、西安入境旅游流的年度变化分析和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月季变化分析。 第三,对西安的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进行分析。包括不同客源国(区)来西入境旅游流分析和以西安的结点的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的分析(包括以西安为结点的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的总体分析和西安与海外旅游热点地区间旅游流空间流动的年度变化分析),最后对西安海外旅游流的空间网络进行了分析。 第四,对西安国际客源国时空动态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包括主体客源国空间和时间分布集中性分析、主体客源国的亲西度和竞争态分析。
【图文】:

旅游流,旅游影响,旅游活动


自然、文化、社会、径济、欢泊、坟末一阴影古冬分表示旅游业图2·1旅游系统概念模型(Leiper,1979)(转引自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1999)在此基础上,保继刚提出了旅游流的概念:旅游流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由旅游流相互联系脚}。持此观念的还有杨开忠,他认为旅游有三个基本框架构成,即旅游流、旅游活动和旅游影响,并用图2一2表示了三者的关系哪!。图2一2旅游流、旅游活动和旅游影响三者的关系(转引自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和集散研究,2004)用系统的构成方法来定义旅游流,可以从宏观和空间的角度来考虑旅游流

旅游系统,概念模型,旅游流,旅游影响


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由旅游流相互联系脚}。持此观念的还有杨开忠,他认为旅游有三个基本框架构成,即旅游流、旅游活动和旅游影响,并用图2一2表示了三者的关系哪!。图2一2旅游流、旅游活动和旅游影响三者的关系(转引自丁正山,城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和集散研究,2004)用系统的构成方法来定义旅游流,可以从宏观和空间的角度来考虑旅游流现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沛;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郄春燕;内蒙古中部地区中心旅游圈的构建及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彦荣;中国沿海省市入境旅游流市场结构及转移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侯怡;河北省入境旅游客流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11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11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