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太行山区四个旅游地综合效益分析
【图文】:
河北省太行山区四个旅游地综合效益分析6E(wtP)一艺K只(11)式中:V为消费者的支付区间;F为支付频率。因此将调查样本的平均支付数额与年观光游客人数相乘,便可得出四个旅游地景观的在价值。C护10096.28万元、C护97.47万元、C西=725.76万元、C前=443.74万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丹萍;旅游者、摄影节(比赛)与目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4年04期
2 孙瑞红,叶欣梁,吴国清;美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5年17期
3 邵晓兰;高峻;;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现状和展望[J];旅游学刊;2006年06期
4 吴双;李静;;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现策略——社区培训[J];时代经贸;2007年S9期
5 郎超;李煜;蔡君;;旅游规划中的地方性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9年04期
6 景秀艳;;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方法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3期
7 冯维波;从艺术审美看旅游地的规划设计[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8 胡冬梅,司继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2期
9 张序强,董雪旺,李华;旅游地间生态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3年01期
10 史本林;;旅游概念规划理论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玮;;旅游地季节性问题与应对策略[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白如山;;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武艺;吴小根;;旅游地引力模型分析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程柯;许韶立;朱玉芳;李若凝;;论我国旅游地超载的环境风险与防范——以嵩山风景名胜区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周彬;董杰;刘庆友;徐永辉;任雪梅;;可持续旅游在快速发展期旅游地的实现途径探讨——以周庄古镇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立明;;自然旅游地开发中的环境影响——湖北五峰县柴埠溪案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张义平;陈琳;;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任崇勋;;数学在旅游环境复杂系统中的应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曲宝军;世外桃源——野三坡[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逄博;张宏:野三坡的另一道标志性风景[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门家禄;沈阳“韩国周”凸显旅游地位[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勇;野三坡成功晋级5A级景区[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陈官辉 陈玲;两大“世遗”旅游地实现无缝对接[N];闽北日报;2011年
6 记者 商宇;2015年“一带五区”有望成世界一流旅游地[N];重庆日报;2010年
7 江阴市园林旅游管理局;转变发展手段 突破旅游地接[N];华东旅游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冰凝;万达旅游地产出新招 “秀场”概念亮相[N];华夏时报;2011年
9 记者 刘虎 通讯员 曲宝军;野三坡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评估[N];保定日报;2010年
10 刘文庆 曲宝军;品位和魅力在创建中提升[N];中国旅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梁春香;中日韩跨国旅游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D];中南林学院;2003年
6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贺男;河北省太行山区四个旅游地综合效益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旭;民族发展理论视野下旅游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3 白如山;跨界区域品牌共享型旅游地整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穆晓雪;河北野三坡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吴剑豪;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与调控[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雪娇;旅游地个性、场所依恋与游客忠诚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毛江平;旅游景区生命周期与政府规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陈翠华;地域旅游品牌化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兰莹;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地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刘云;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利益相关者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12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1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