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13:15
【摘要】: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一些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无法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也无法有效解决风景名胜区日趋凸现的矛盾,如: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保护不力与外资进入障碍的矛盾;景区的良性保护目标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目标在有限投入下难以兼顾的矛盾;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资源有效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矛盾等等。旅游资源整合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而且大多数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来保证景区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在确保国家资源不流失的前提下,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的研究,提出了景区资源整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科学严谨地分析这些问题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此巩固和完善资源整合的成果。 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写作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和理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了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和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的原因。景区资源整合其实不外乎两个大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自身方面内在的原因,另一个就是景区外在的环境和形势等原因。本文主要涉及到了重庆长江三峡旅游资源整合的驱动、丰都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和做强做大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必然要求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四部分: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的目标、思路、过程和原则。简单地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五部分: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景区资源整合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方面、景区管理体制方面、景区规划方面、景区员工遗留问题方面、景区依法保护和有效开发经营方面等五个方面对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第六部分: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的对策分析。根据第五部分提出的问题,在结合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和景区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资源整合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第七部分:结论和展望。在分析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后,对景区资源整合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景区资源整合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立法,同时也少不了专家学者在理论上的研究和探索,当然实践中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景区资源整合的路还很长,寄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其提供些许参考。
【图文】:

重庆市,战略,区位,丰都


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属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库区经济生态区。丰都是主城区一涪陵一万州发展轴上的重要发展节点,处于重庆市地理中心,在“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中(图3.1所示),属于“渝东北翼”地处“一圈”和“两翼”结合的核心地带,在“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中,丰都县肩负承接“一圈”辐射、联动“两翼”共振的重要连接点的作用,其经济地理位置突出。同时,丰都也因是长江上游旅游线路的起点站,水路交通便利而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r气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尸--尸甲~~一....,,「一一一-一一.一1‘,‘二eeee-,-.一-1图3.1丰都县在重庆市及一圈两翼战略中的区位图丰都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游客,单位,旅游业,旅游总收入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3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的原因较低。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不规律的波动,最高在1997年6.93%,2006年则仅占5.50%。这说明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当中的贡献还不明显另一方面,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有波动的上升趋势,最低在20仅占1.56%,2006年上升至2.76%,这说明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有所。同时,从图3.4可以看出,虽然自2001年以来平均每位游客带来的直接经益在逐渐上升,但2006年平均每位游客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仅60.39元,离产业的较高发展阶段对应的经济利益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来丰都旅游的游客90%以上是国内游客,海外游客平均仅占9.叨%[50]。丰都县旅游业加大对海外宣传力度,大力开发国内及国外旅游市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仇保兴;;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若干问题[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张友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公共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原理[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3 向培伦;;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与利用的统一[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郭伟明;;发展生态经济,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杭州循环经济之实践[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郭伟明;;发展生态经济,提升城市竞争能力——杭州循环经济之实践[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甘伟林;;风景名胜区的任务[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7 ;杭州西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评析[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8 贾莲莲;相西如;吴新纪;吴弋;;基于风景资源评价体系重构的保育规划探讨——以太湖风景名胜区东山景区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树伟;国家拟投8500万元建设仙景台[N];延边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王力邋通讯员 欧燕萍;省政协专题调研我市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工作[N];杭州日报;2007年

3 侣文;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发展有了法律保障[N];经济日报;2007年

4 冯丽俐;九乡景区纳入立法视野[N];昆明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肖红;立法,保护风景名胜的利剑[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决定[N];山西日报;2006年

7 记者 张孔生;古城保护经验全省推广[N];扬州日报;2010年

8 许群 余靖静;风景名胜区陷入“三化”怪圈[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记者  王春华;新景区条例正式实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仇保兴;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风景名胜区保护[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言洲;丰都名山风景名胜区资源整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2 姚世彬;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张景华;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技术手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曾亦茗;论风景名胜区的法律保护[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5 崔雁;风景名胜区近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朱瑞;风景名胜区游览服务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斯媛;风景名胜区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黄琛斐;城市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罗靖;风景名胜区保护、监测与管理对策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旅游定位演化及其动因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3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13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